李自成嘴上說想議和,可心裡還是捨不得放棄帝都城。
“皇上,您已經拿下了帝都城,滅明首功的名分和威望都已經有了,天下沒人再能和您爭了,如果再死守著帝都城不放的話,只會空耗國力,實無半點好處,所以臣建議不如棄掉,去跟多爾袞換取最大的利益。”
“你如何知道多爾袞原意跟朕換?”
“因為帝都城不但能給皇上您名分和威望,也能給他多爾袞帶來他所需要的名分和威望,所以他勢在必行。”
李自成道:“既然如此,那派誰去求和為好?”
“臣願意親自前去。”
李自成也很是無奈,很明顯,這麼耗下去對雙方都沒好處,反而會讓崇禎得利。
他擺手道:“那好吧,那朕就任命你為丞相,負責出使和談。”
雖然極不情願,但李自成也不得不認同宋獻策的看法:這大明兩百餘年的帝都如同一顆美麗誘人的毒果,勉強吃下去或許會要他的命:北面是強大的大清,即便今日他守下來了,明日清兵又會捲土重來。而崇禎也已經南逃,日後也肯定會興兵北伐。這就導致了自己出於南北雙線作戰的不利態勢之下,如若堅持下去,遲早會被南北夾擊,最後只能被耗死,拖死。所以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放棄帝都,西歸回到他的關中四顧之地,重整旗鼓。不過臨走前他還想要用帝都給自己換來最大的利益。
有宋獻策和范文程兩名漢人從中間牽線搭橋,再加上對峙的雙方都有意和談,而且目標又是高度的一致,那就是消滅共同的敵人:大明。
終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初五,端午節那日,雙方在帝都城的郊外舉行了盛大的結盟儀式。
李自成道:“哈哈,攝政王果然英武非凡,久仰已久。”
多爾袞也學漢人的禮儀,拱了拱手道:“闖王也是氣度不凡,幸會幸會。”
李自成眼中閃現出一絲不快,他早已稱帝,可多爾袞只是稱呼他為“闖王”,自己平白無故的矮了一頭,把結盟儀式變成了一場王對王的雙王會。
不過這一絲不快並未影響雙方的結盟。
帝都雖然對於李自成是雞肋,多爾袞卻是至寶,因為拿下了帝都,他就能實現父兄幾十年沒有達到的心願,個人在大清的威望將會暴漲,穩壓兒皇帝福臨一頭也不無可能,這還是其一。其二,對大清來說,只有拿下了帝都,才能以此為根基,進而南下入主中原,最後併吞天下。所以不論是出於個人的私心還是公心,帝都他都勢在必得!
一個願棄,一個必取,最後經過幾天的協商,雙方盟定:
一,大清兵後撤五十餘里,待大順軍盡數從西門撤出之後方可進城。
二,李自成入京所得財物盡數歸其所有,只象徵性的支付多爾袞白銀一萬兩以作盟友的資助。
三,雙方約為兄弟之邦,李自成為兄,福臨為弟,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為皇帝。
四,雙方以華夏長江以北的太行山脈為界,太行山以東歸大清,太行山以西歸大順。五,雙方指天起誓,歃血為盟,共同滅明,平分天下!
盟約既定,當即多爾袞就命令全軍後退五十里,李自成也棄了帝都從西門而出。
同日,多爾袞也進入了他父兄輩夢寐以求的帝都,實現了他平身最大的抱負,個人威望也達到了頂峰。
五月十五日,清帝福臨在遼東盛京再次稱帝,在都城的選擇上卻分為了兩派,一派以多爾袞為首,主張率軍入關,遷都到關內的帝都城,另一派主張還是不遷都,繼續以遼東盛京為國都。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只定了國號,還是大清。
五月二十日,李自成也返回了居庸關,過大同下長安,第四次稱帝,定都長安,國號大順。
五日後,王簡已經遙遙的看得到山東行省首府濟南府的城牆了,這一路走來,就數這幾天最有安全感,過得最為安穩,心情很是舒暢,直到琪兒送來前線的密報。
“我去他仙人的,這也做得太絕了,留條活路行不行!”王簡忍不住破口大罵,他還以為兩股賊寇在火拼,最不濟也要拼個你死我活,沒想到這麼快就結盟了!怪不得這幾天不見什麼追兵,原來都在忙著稱帝,稱帝也就罷了,還合著夥的欺負他。他見密報上李自成又又又又在長安稱帝,不由得恥笑道:“莫不是這稱帝還帶上癮的,一次不夠,兩次,兩次不夠三次,還有第四次。”
陸瑤兒則一臉擔憂的看著王簡一會破口大罵,一會又傻笑的自言自語。
大清和大順雙方一結盟,功力全廢的自己將不得不面對兩個帝皇之境的強敵。而且王承恩也送來山東行省東廠密探的密報,看完王簡又是一陣頭痛。本以為到了濟南城可以休整一番,沒想到形勢對於自己還是極為不利。整個山東六府都亂成了一鍋粥:首府濟南最不安穩,由於先前李自成手下的左營制將軍劉方亮攻克了北直隸的河間,廣平二府,給濟南城的北面和西面帶來了極大的防禦壓力,東面的青州府也因連年兵變叛亂導致流寇四起,盜賊橫行。而位於半島的萊州,登州二府,因為臨近遼東,海岸線又漫長,極難防禦,更是成了重災區,不時有清兵渡海掠奪人口,牲畜。再來就是濟南城南邊的兗州府,因為是南北漕運的必經之地,也成了響馬滋生的溫床,流民們隨隨便便拉扯出百十號人的隊伍就佔一座山頭,成一處山寨。都說自古山東出響馬,其境內大大小小的山寨居然有三百之多。這其中又以盤踞在大小蒼山的王俊,王俏兄妹為最,先是搶劫了江南運往帝都的餉銀,而後更是攔截往來運河的漕糧。
“整個山東行省就沒一處安穩的地兒,哎!”王簡不打算進城了,先命令大軍停止前進,召集將領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