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起義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的雨季總是陰雨綿綿。
在泗水郡蘄縣大澤鄉一支900人的戍卒隊伍正被押往漁陽服役。當他們走到半途的時候,天空下起了大暴雨,這場暴雨將會改變他們所有人的命運。因為根據秦朝律法的規定,如果不能按期到達目的地,迎接他們的將會是最嚴厲的刑罰——斬首。(失期,法皆斬)
最為緊張的就是兩位小屯長——陳屯長和吳屯長。陳屯長名叫陳勝,字涉,陳郡陽城人。他的出生很卑微,年輕的時候受僱耕田,勉強能夠餬口,但他對自己的命運從來沒有屈從過。他渾身充滿熱血,心中對未來充滿憧憬。他始終堅信,終有一天會擁有榮華富貴。儘管身邊的夥伴都笑話他,認為他整天做白日夢,也不撒泡尿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有多少斤兩,連田都耕不起了,還學人家談什麼夢想。
但是陳勝從未懷疑過自己,英雄總是孤獨的,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他認為身邊的夥伴都是些平庸之輩,不足以成大事。偉大的夢想總是被平庸者嘲笑。
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勝暗自嘆息道。
但他沒想到,還沒有等來飛黃騰達,卻惹上了大麻煩。老天爺似乎對他開了個玩笑,逼得他走投無路。如今,逃亡也是死,反抗也是死,不如博一把。已經淪落到這種地步,再不反抗就永遠沒有機會了。
他的想法與同事吳屯長想的不謀而合。吳屯長,名叫吳廣,字叔。與他算是同鄉,陳郡陽夏人。他們沒有猶豫,很快就達成了一致意見,打著秦朝皇子扶蘇和楚國將軍項燕的名義,舉起反抗秦朝的旗幟。世間都傳聞皇子扶蘇當時並沒有自殺,而是領兵隱藏在外。當今皇帝胡亥是少子,無德無能,不配執掌天下。
他們故意激怒領隊的將尉,並將其殺害。隨後,他們又煽動同行的戍卒,與其大家一起等死,還不如奮力抵抗。反正都是死,博一把或許還能成就一番事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支900人的戍卒隊伍瞬間就轉變成為了亡命暴徒,他們要向世上最為龐大的帝國挑戰,這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他們連一件像樣的武器都沒有,最硬的就是這些毫不起眼的竹竿。當時,嬴政下令將民間所有兵器都運往首都咸陽集中銷燬,全部熔鑄成樂器和銅像,民間連一把鋒利的刀子都見不著。
既然這樣,那就拿竹竿當武器吧!他們削木為兵,揭竿起義!陳勝自立為楚王,表示作為楚國的傳人,與秦朝決裂。隨後,他們殺害了多名地方政府官員,並迅速佔領了幾座城市。
這股浪潮很快就波及到其他郡縣。在此後的兩三個月內,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殺害地方政府官員和奪取城市的局面。很多郡縣子民紛紛殺了當地政府官員,以響應陳勝、吳廣的號召。
一場兵變迅速引發了全國的暴動。
【陳勝】
陳勝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他的目標就是要當上王侯將相,享受榮華富貴。坐在郡府的陳勝望著豪華的宮邸,穿著威武的軍服,揮動著手下士卒,他覺得非常滿足。
當昔日的躬耕夥伴前來投靠時,楚王陳勝顯得異常自豪。從他們羨慕和驚訝的眼神當中,陳勝知道曾經受到的嘲笑和鄙夷都已經消解,什麼面子都回來了,臉上特有光。做人爭的就是這口氣。
不過,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絲毫經不起考驗的。小夥伴們還想著像往常那樣勾搭著陳勝的肩膀,開幾句渾色的小玩笑,或者撩起褲腳和陳勝吹牛逼。這些都已經是陳勝所不能容忍的,他們可能覺得是舊情,但陳勝卻覺得他們不懂尊卑。今時今日的陳勝已經不再是那個灰頭土臉的耕農,而是手握重權的楚王,沒有人可以再對他說不,也沒有人敢對他動手動腳。
當小夥伴們向周邊的將領說起楚王陳勝的舊日往事時,陳勝覺得他們觸碰了自己的底線,嚴重損害了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些人怎麼配作楚王的朋友。於是,楚王陳勝揮動著手中的權力,舉起刀子向著曾經的小夥伴。這些小夥伴們萬萬沒想到,滿以為可以前來投靠那個口口聲聲說“苟富貴、勿相忘”的楚王陳勝,最終他卻翻臉不認人,還成了他刀下的亡魂。(***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用粗重的紅鉛筆在《史記》上批註了兩個字“一誤”。)
楚王陳勝覺得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此時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享受。推翻殘暴的秦朝,這不是他的目標。
就讓我好好做個楚王吧。
【項氏家族】
雖然陳勝不想推翻秦朝,但其他很多人想。特別是那些失去國家的王室貴族們,他們希望重拾昔日的輝煌,恢復遠去不久的戰國時代。這其中就有一群楚國的貴族——項氏家族。
項氏家族,是楚國世代的名門望族,世世代代出任楚軍將領,曾受封於項地。他們並沒有遵照秦朝中央政府的政令,遷移到首都咸陽,而是四處奔波,卻一直滯留在楚地。
為首的兩位是項梁、項籍兩叔侄。他們肩負起了振興家族、振興楚國的重任。籍著這股反秦浪潮,他們感到時機已經到來。
項籍,字羽,故楚國泗水郡下相縣(今江蘇宿遷市)人。他就是後來成為西楚霸王卻又瞬間隕落的悲劇英雄,引得後世千年的哀嘆。他的血液裡流淌著楚國貴族的氣息,終其一生都以貴族自居。
他出生於秦楚交戰的關鍵時期,軍事戰爭是那個時代的主題。而且他出生於軍事家庭,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國將軍項燕。他自幼就習讀兵書,練習劍法,思慮謀略,薰陶在楚國最濃厚的軍事氛圍裡。可以說,他的一生都與軍事為伴。如果沒有後來那場滅楚之戰,項羽很可能會繼承祖輩的職位,成為一名出色的楚國將軍,執掌楚國軍事,與秦國對抗。雖然後來他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楚國將軍,並與秦國對抗,歷史就像是拐了個彎。
如果以貴族的標準來看,小項羽的學習無疑是沒有達標的。苛刻的長輩們認為他的學習態度極不端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會學書,一會學劍,今天學這門課,明天學那門課,但哪樣都不精通,哪樣都學不透,不肯下苦功夫。這並不意味著項羽是個不學無術之徒,畢竟與平凡家庭的劉季相比,他的起點本身就很高。在楚國貴族學院裡面拿個中等成績,也會比其他普通學校的優等要好。
9歲那年,是項羽人生的轉折點。因為在那場最為關鍵的秦楚世紀之戰中,最為引以自豪的家族領袖、楚國將領項燕被秦國的將軍王翦擊敗,後不得不自刎身亡。隨後,他的國家楚國也完全被秦國吞滅,自己也變成了秦朝一名普通公民。
年紀輕輕的項羽在叔父項梁的護領下,開始了東奔西跑的流浪生活,居無定所。他的叔父項梁是將相之後,生性剛強,曾經因為與他人發生爭執而將對方殺害,後不得不逃亡至江東吳中。(老子領兵打戰殺一萬人都殺過,殺你一人又如何)
項羽的童年就在江東渡過,而他也一直以江東子弟自居。顯然,他對這裡的感情很深厚,視這裡為自己的故鄉。在江東,他度過了人生最為恰意的青年時光。他身高八尺有餘,長得英俊威武,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的子弟都圍著他轉,視他為大哥,他也很沉浸在這種眾人擁簇的氛圍裡。
他的叔父項梁在這裡也受到了格外的尊崇,因為這裡的楚國遺民都視他們為楚國貴族之後,對他們高看一眼。就連後來到此任職的會稽郡守也不敢怠慢他們,一直將他們視為座上賓。(秦朝的政治教育在這裡顯然失效了。)
但叔父項梁看得很清楚,他與郡守之間的感情是建立在身份地位的基礎上。郡守視他為貴賓,只不過是懼憚自己在這裡的威望,畢竟這裡的楚民對他們依然很有感情。而他與郡守結交,也不過是為了穩住自己的生計。如果郡守強硬些,絕對可以莫須有的罪名將項梁逮捕下獄,但太平日子裡,誰又會想挑起事端,去惹這個麻煩呢。多個朋友,總比多個敵人好。
項梁卻沒有給郡守這個選擇的機會。當他知道陳勝、吳廣的隊伍發出起義的號召時,項梁知道自己等待的時機已經到來了。郡守代表秦朝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勢力,如果不把郡守控制住,那麼就沒有反抗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