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平臺
公元前237年。內亂才剛剛平息,外憂又烽煙四起。
此時,一名間諜被揪出來,他是來自韓國的水利工程師,名叫鄭國。原來,韓王室擔心被秦國吞併,為了儲存自己的國家,派出間諜到秦國修築水利工程,打算以此來消耗秦國的國力。
但是,令韓王室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權宜之計反而為秦國開闢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鄭國大概是一名正直而專業的水利工程師,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投入,工作認真勤懇。但他的政治覺悟似乎並不高,因為他彷彿忘記了此行的目的。他並沒有拖垮秦國的經濟,反而一心一意的為秦國修築渠道。
他在秦國的主流河道涇水和洛水之間,穿鑿了一條大型的灌溉渠道,用注填淤之水,灌澤鹵之地,增加了關中土質肥力。這下大大改善了秦國這片土地的農業生產面貌,農業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提高,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慢慢變得富裕起來。
嬴政知道鄭國的間諜身份之後,憤怒至極,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
但他最終沒有這麼做。
他大概也不是殺人如麻的惡魔,換作是其他君主發現自己的國家存在間諜,而自己的尊嚴被無情踐踏,這些間諜可能都會被一殺了之。
但是嬴政沒有。他很仁慈的把其他所有的外國籍官員都趕出了秦國,即使這些人已經掌握了秦國的最高機密,比如逐客令名單之中一名叫李斯的高官。嬴政並不知道如果這批對秦國政情社情瞭如指掌的官員投靠其他國家,會對秦國造成何種影響和危害。他沒有評估過這些風險。
間諜鄭國最終也沒有被嬴政殺害。他很直接,也很坦蕩的對嬴政說,自己雖然是一名間諜,但作為間諜他是不稱職的。相反,作為水利工程師,他卻是盡職盡責的。修成水渠,雖然可以為韓國延綿幾年,但是卻可以為秦國建立萬世之功。(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確實,這項水利工程不僅解決了秦國全國老百姓的饑饉問題,而且令秦國的國力大增,也為此後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這條渠道一直沿用至後來的唐朝。(2016年11月8日,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嬴政懂得權衡利弊,他的一切措施都是從強化秦國勢力這個角度出發。只要是對秦國有利的,他就會欣然採納;而只要是對秦國有害的,他就會毫不猶豫剔除。
間諜鄭國被留在了關中,繼續為秦國的水利工程服務,而韓國則不得不再度提心吊膽。
在這批被驅逐的秦國官員裡,有一名叫李斯的高階官員,他將會是影響中國歷史走向的人物。他在秦國任職居住已經很多年,十分不願意離開,此刻他感到深深的留戀。
【李斯】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縣((今河南上蔡縣)人。他原本只是楚國基層政府的一名辦事員,連正式編制都沒有。但他很有抱負,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自己人生的意義。他不滿足於“一杯茶一張報紙就過一天”的生活,不願意30歲就看到自己50歲的樣子。他不想就這樣混混沌沌就一輩子。
平臺與機遇,是李斯信念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詞語,也是他的人生信條。老鼠如果生活在廁所裡,就整天被人喊打喊殺,狼狽不堪,驚恐不已;如果生活在官府的米倉裡,就粟米作伴,飽食無憂,泰然若得(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處在不同的平臺,就會有不同的機遇,就能夠享受不同的人生。平臺與機遇,是人生最關鍵的兩樣東西。只有處在好的平臺,才能把握好的機遇,才能創造出自己的成就,享受榮華富貴。
30歲那年,是李斯人生中最關鍵的時期,他心中依然有夢,他做出了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決定——辭職考研深造,繼續打磨自己。很顯然,楚國基層政府並不是個令他滿意的平臺。他需要尋找適合自己更高的平臺,而現在這個時候正是他要把握的機遇。如果錯過,可能以後將再也沒有機會。如果時光在李斯身上再流失幾年,他可能不會再有動力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年輕正是他的本錢,也是他最大的機遇。改變命運有很多種可能性,此時就應該抓住時間和機遇,迎頭而上,奮力拼搏。
他毅然而然的辭掉了自己的公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