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恐怖片。
穆肯有些匪夷所思,問:“你不會是為了打破所謂的‘續集魔咒’,才這麼跟人說的吧?”
“當然不是。”斯科特馬上否認。
穆肯半信半疑。
之所以還有“半信”,是因為之前跟D19的合作中,斯科特確實沒有給他留下這樣的印象。
D19還是一家相對來說比較尊重創作者的電影公司。
這跟斯科特的經營理念脫不了關係。
陸嚴河還並不知道這些事情。
這就是他在好萊塢的劣勢了。
如果是在國內,要是有這樣的風聲,就算沒有人告訴他,也肯定已經有人告訴陳梓妍了。
資訊有多重要,已經不用再贅述。陸嚴河在好萊塢現在基本上沒有什麼資訊優勢。
一場下樓梯的戲,陸嚴河拍了兩遍就過了。
但是,在樓下跟抓鬼小隊和裡恩飾演的另一隻鬼的戲,卻拍了一天也沒有拍完。
問題倒是不在陸嚴河的身上。
是穆肯不知道怎麼回事,對每個人的表演都吹毛求疵。
NG了幾次,穆肯也提了幾次意見之後,大家也就反應過來了。
穆肯這是覺得他們完全被陸嚴河的氣場給壓住了。
其實,如果陸嚴河只是單純演戲、演一個不那麼厲害的鬼魂的話,可能還不會形成這麼明顯的壓制力。
問題是,他恰好飾演的是一個本身一出場就處在壓制位的角色。
在角色的加持下,他氣場全開,身上那股彷彿看穿一切、又不把一切放在眼裡的慢條斯理的勁兒,摧枯拉朽地吊打著其他同框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穆肯無法相信,在後續這個抓鬼小隊有膽子去坑陸嚴河。
其實,這都不是演員們的問題了。
看似是演員和角色在電影畫面上失衡的問題,實際上是劇本本身存在一個邏輯上的薄弱點,讓穆肯無法說服自己。
一般來說,電影都開拍了,這也不是完全在邏輯上說不通,就算發現了問題,也是要硬著頭皮繼續往下拍了。穆肯卻在琢磨,要是就這樣拍下去了,這一定是一個被罵的點。
越是恐怖片,其實越要在一個關鍵的邏輯上做得很紮實,才能夠在嚇人的地方,真正地讓觀眾感到恐懼之意。否則,很多恐怖片,其實就是配樂陰森,剪輯喜歡給你猛地來一個嚇人鏡頭,這種“猛一下”的感官刺激,多了就沒意思了——
對於真正喜歡看恐怖片的觀眾來說,大家其實更喜歡各種驚悚方式加在一起的,要有那種“猛一下”的驚嚇,也要有那種細思極恐的驚嚇,更要有那種“我靠,嚇人的東西要來了,我靠,我靠——靠!!!”的建設性驚嚇。
作為續集,陸嚴河這隻鬼的存在已經是大家都很清楚的,這等於他身上一個先天性的恐怖元素——未知,是消除了的。
那第二部還能保持驚嚇部分嗎?
他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把驚悚部分,放到其他角色身上來承擔——
這就是為什麼劇本里安排了抓鬼小隊被“救”了以後,趁陸嚴河不備,捉住他——
這個篇幅,佔據了電影四分之一的內容,其實就是要透過抓鬼小隊一些人的轉變,透過展現一些人性之惡,從來製造恐怖和驚悚的效果。一如《人類清除計劃》第一部裡面那樣。
如果前期陸嚴河的出場過於“強勢”,那抓鬼小隊後面的膽子是怎麼來的?
這個邏輯問題不解決掉,就會有“強行轉折”的突兀。
在穆肯要求再次重拍的時候,艾琳·華萊士非常不耐煩地罵了一句“艹”(Fuck)。
其他演員臉上也不是很好看。只不過,只有她敢表現出來。
其實,這也不能怪演員發脾氣。
穆肯一次次地NG,要求重拍,給出來的理由卻總是模糊不清的,這自然讓演員們不爽,不耐煩。
要知道,像艾琳·華萊士這樣的演員,是很自信自己演得沒問題的。她這種成了名的演員,也不可能一次次地陪著你折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