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今天收工以後,我們一起喝一杯!”他說,“我看了《迷霧》之後,就很想認識你,現在終於有機會了。”
陸嚴河點頭,說好。
陸嚴河在《颶風2》裡,還真的是沒有演技發揮的餘地。
他在這部電影裡的出場戲份雖然不少,但是鏡頭可是一直時不時地冒出來,是一個貫穿始終的角色。
從一開始,他是一個跟德里恩飾演的氣象學家有點不對付的投資人,因為德里恩一個氣象追蹤系統的專案,他跟德里恩有點觀念上的分歧。
到他們真的遇到了百年難得一遇的颶風災難時,他試圖聯絡德里恩和他的團隊,但是沒有聯絡上他們,決定開車找他們,帶他們躲避這場滅頂之災。
結果,找到主角團的時候,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他們還得幫助鎮子上的人一起躲避這場災難。在主角團想辦法帶領人們在這場颶風災難中存活下來的時候,德里恩差點被風吹走,他緊急地抓住了德里恩的手,並努力地把他拉了回來。
然而,就在他們都鬆了一口氣,說了幾句話,解釋了一開始認識時的誤會,終於冰釋前嫌的時候,一塊因為颶風而不知道從哪裡被捲來的玻璃碎片,突然激射到了陸嚴河的脖頸裡。
陸嚴河飾演的這個亞裔就這麼死翹翹了。
妥妥的工具人角色。
攏共就幾場戲。
但是,好在他這個人物還有一個前後期的反轉,以及最後這個救主角而死的行為,讓他這個人物的形象非常正面,不至於是一個純粹的工具人。
今天拍的就是陸嚴河跟德里恩發生爭執那場戲。
他也沒有想要給自己這個人物設計出一個前世今生來。
工具人角色就做好工具人角色的任務——
以陸嚴河現在的能力,要是還這麼去“立體化”一個小配角,實際上的效果反而可能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樣,演得太多,跟這個簡單粗暴的劇情格格不入。
陸嚴河在思考這個角色該怎麼演的時候,腦子裡面想的其實是《碟中諜》系列裡面那些配角的設定。
在《碟中諜》裡,湯姆·克魯斯是絕對的主角,但是其他很多的配角,出場雖然不多,但都有絕對的亮點和光彩。湯姆·克魯斯在這一點上也做得很漂亮,他沒有因為自己是絕對主角,就不允許其他配角擁有自己的光彩。
那都是非常標籤化的人物,可是,那些演員都非常牛逼地把一個特徵演到了極致,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陸嚴河想了想,莫名其妙的,就給自己代入了周平安。
一個沒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全從實際利益出發的人設。
如果按照周平安的樣子為基礎,去雕刻這個角色,似乎倒是能找到一個支點。
可猶豫了一下,他又還是放棄了。
劇本里,這個角色其實並不是一個“壞角色”,他跟主角只是理念不同,他的選擇更為保守,不像主角那麼冒險。
他的本質是一個好人,否則也不會在聯絡不上主角團的時候,還專門自己開車去找他們,提醒他們災難即將來臨。
陸嚴河不想在這樣一個面向全球的大片裡,去把自己的華裔角色演成一個“世俗者”。
所以,他最後決定就採用最穩妥的演法,但是,把每一場的情緒都放大來演,而不是他平時習慣性的收著演——
放大了來演,就是讓他這個角色的性格、情緒都戲劇性地外化了。
拍攝第一場戲,陸嚴河來到現場。
這一場戲是搭的景,一個室內景——氣象預測中心。
有十幾個群演飾演這個中心的研究人員,充當背景板。
陸嚴河是這個中心投資方的代表。
導演是一個叫勞爾·沃德的男人,禿頂,看著就是一個很平庸很普通的人。
陸嚴河跟他打了個招呼。
勞爾·沃德對陸嚴河點點頭,簡單跟他說了一下等下怎麼拍。
陸嚴河點頭。
再無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