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這一屆電影節形成的印象。
陳思琦也在閉幕式上宣佈了《電影節:玉明》這本書的全球發售計劃。
好幾個跟陸嚴河比較熟悉的影評人,都在私下詢問《颶風2》的訊息,問他為什麼會接這部電影,是不是真的。
陸嚴河也只能說:“我很好奇特效大片的拍攝現場是什麼樣子,沒有拍過,想學習。”
影評人們聽到陸嚴河這樣的參演理由,算是比較能接受的了。
很多人都以為,影評人都是推崇文藝片而貶低商業片的,實際上,還真不是這樣。庸俗的文藝片,影評人照罵不誤,好的、牛逼的商業片,他們誇得比誰都猛。當然,國內一些早期專為凸顯自己逼格的(偽)影評人不算數。
專業的影評人,大家是會非常認真地結合製作成本、導演風格、題材型別,有的放矢地去評價片子。
不像不專業的影評人,開口閉口就是“垃圾”“沒有營養”“全是自嗨”“俗套至極”,罵也罵得泛泛而談,無法鞭辟入裡。
什麼是好的影評呢?至少是有啟發性的。
陸嚴河在穿越過來之前,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影評,就是一個對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太空旅客》的影評,文章裡寫,這部電影如果從詹妮弗·勞倫斯甦醒那一刻開始講起,整部電影會是截然不同的氣質。
一句話,把陸嚴河對這部電影的矛盾心情點透了——
好看,但又覺得冗長;有意思,可無聊的篇章也很多。
說白了,就是這個故事本身沒問題,但講得有問題。
陸嚴河很願意跟那些專業的影評人交流,就在於後者是正兒八經在研究的。他們不僅研究藝術性,也研究講故事的手法,不僅研究文字,也研究市場變化帶來的影響。
所以,得知陸嚴河接拍《颶風2》的原因是想要了解一下特效大片的拍攝模式,大家一下就理解了。
像陸嚴河這樣一個編導演自成體系、又有製作公司的電影人,他想要了解這些技術性的東西,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陸嚴河也知道,只有這樣的理由,他們是願意接受的。
如果陸嚴河這個時候直接實話實說自己是為了進一步開啟知名度、為了方便以後片酬議價等等,那他的形象就大受損害了。
人還是要裝一裝的,也不能太實誠。
不是每一個關於功利目的的坦誠態度,都能獲得“坦蕩”的好評。
尤其是現在——
德里恩·迪倫的“坦蕩”,可是給陸嚴河找了一些麻煩來。
放了《颶風2》鴿子的魯米·韋德不甘示弱地回應德里恩:
從來沒有簽定出演合同,與其說我臨陣脫逃,為什麼不問問你這麼小氣呢?
話裡話外的意思是因為出演片酬的價錢沒有談攏,他才不演的。
不一會兒,魯米·韋德的經紀人就透過《洛杉磯時報》回應此事,內容陰陽怪氣:“魯米·韋德不是廉價的演員(Cheap Man),他理應獲得值得的回報。”
這話說的,好像陸嚴河就成了那個Cheap Man了。
不久,美國《綜藝》雜誌就釋出了一條訊息:陸嚴河繼《迷霧》續集650萬元美元+獎金分紅之後,再次拿下高片酬:他已經正式簽約,將於月底主演《颶風2》,拍攝三天時間即可獲得150萬元美元的片酬。
這個訊息,也算是有力地反擊了陸嚴河Cheap Man的說法了。
但是,這個高昂的片酬,也讓好萊塢的很多人都側目。
為什麼要給這樣一個亞洲人支付這麼高的片酬?
陸嚴河在《迷霧》續集拿650萬美元+分紅就算了,這有系列片主演的光環在。可是,他一個跟《颶風》第一部沒有任何關係的亞裔演員,憑什麼只拍攝三天時間,就可以拿下150萬美元?
很多爭議。
德里恩·迪倫則在他的推特上直言:陸嚴河在亞洲地區最紅、最頂級的演員之一,他值得這個片酬!
陸嚴河再一次因為片酬高的問題,上了國內的熱搜。
如果說陸嚴河主演《迷霧》續集的高片酬讓大家感到驕傲、自豪,那這一次,多多少少還是讓很多人有些羨慕、甚至是嫉妒了。
三天時間,150萬美元,將近一千萬人民幣。
這個錢也太好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