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之河》劇組,追《十七層》的人也不少。
主要是《十七層》是周播,就算他們正在拍攝另一部劇,在忙碌的間隙裡也能夠追看這部劇。
隨著劇情的展開,陸嚴河飾演的天才跟陳碧舸飾演的女混混逐漸變得默契,相互配合,一次次地帶領大家透過危險的關卡。
他們兩個人之間明明沒有愛情的描寫,可是,網上關於他們的CP粉卻逐漸多了起來。
任何一部影視劇其實都是這樣。
任何一組人物關係都可能一些奇奇怪怪的火花而被觀眾認為有CP感。
很多時候,甚至導演和編劇在塑造這對人物關係的時候,根本沒有往這個方向想過,但是戲一播出來,卻獲得了遠超他們預想的反應。
《十七層》當然不是。
陸嚴河和陳碧舸身為男女主角,本身就是這部劇中最關鍵的一對人物關係。就算他們不是一對情侶,也有著大量的對手戲。
在這種過程中,自然會發生很多的化學反應。
也就是觀眾們所說的CP感。
在這部劇的一開始,陸嚴河因為天才病,有點不合群,無法融入他們這個群體。這個時候就是陳碧舸對他比較關照。後面,陳碧舸陷入險境,其他人都準備放棄她了,是他執拗地一定要去救她。在戲中,兩個人之間差著很大的年齡,交手也完全沒有往曖昧的方向去拍,某種程度上,封七月老師是把這對人物關係往“互相救贖”的方向在寫。
這一點也在第九集、兩人的過去在記憶閃回中揭示,達到了情緒的高點。
《沉默之河》的工作人員,大部分都是跟著陳玲玲好幾部戲的老人了。
一部戲是怎麼製作出來的,他們很清楚。
饒是如此,他們追看《十七層》的過程中,也還是很容易被劇情打動。
最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陸嚴河在《十七層》中的表現。
跟劇中很多其他人物不太一樣的是,陸嚴河這個角色沒有比較大爆發的、所謂高光的戲份。
他的情緒是完全內斂的,幾乎不暴露出來的。看上去,他這個角色並不是很難演——當然,他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觀眾很容易以為這是因為這個角色本身是主角,而不是因為陸嚴河的演技。可是,真正懂戲劇的人就知道,陸嚴河這個角色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就是因為他用了很大的功力去塑造這樣一個不同於常人的天才,而不是演了一個情緒特別起伏、有著多面性、複雜性的人物。
“都說演員要找豐富的、複雜的人物去演,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夠去展現一個演員的演技有多高超,那實際上這一次《十七層》也告訴大家了,把一個人物形象、一個臉譜式的人物演到極致,一樣是成功的,一樣讓人印象深刻。”
《電視評論》在一篇關於《十七層》的評論文章中,再一次對陸嚴河的表演盛讚。
“我們不要為了戲劇而戲劇,也不要為了人物而人物,我們得接受,有的時候,一個人他就是沒有那麼多的面。一個人物能不能深入人心,關鍵中的關鍵仍然是演員到底是以人物的狀態在演,還是在演一種狀態。”
“據說,陸嚴河在一開始演這部戲的時候很難找到切入點,因為這種型別的角色並不少見,他擔心自己演的跟其他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可以說,如果陸嚴河一直糾結這一點,那他會跟很多同樣有追求的演員一樣,陷入自我懷疑與否定,至少在這部戲、這個角色上,給出一個不好的呈現。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有才華的演員,在遇到問題之後,他第一時間選擇了放棄自己的追求,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摹仿,先確保這個角色的塑造效果。”
“我們都見過很多有追求的、有才華的演員去琢磨一個角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瘋魔不成活。但是,我們似乎很難見到一個這樣的演員,會因為暫時沒有找到一個好的方式,所以乾脆了當地選擇模仿,並且大方承認這件事。”
“當然,現在我們也都看到了,陸嚴河在《十七層》中的表演仍然很好,他在模仿中找到了一種屬於他陸嚴河的演繹方式,再一次證明了他在表演上的天賦。”
……
《電視評論》這篇評論文章對陸嚴河的誇獎,佔到了這篇文章四分之一的篇幅。
但是,這篇文章也直接點出了陸嚴河在《十七層》這部劇拿獎的可能性不高。
“《十七層》最有希望幫陸嚴河拿到的獎也就是金鼎獎,眾所周知,金鼎獎更看重觀眾口碑,而藍絲帶偏向藝術性,紅河獎偏向主旋律,《十七層》從題材上就基本上可以跟後面兩個獎項劃清界限了。偏偏金鼎獎在七月份就已經頒過了,當時剛開播的《十七層》並不符合申報條件,《十七層》想要衝刺金鼎獎,要等到明年七月份才行,隔了一年的時間,《十七層》現在的熱度基本上起不到為這部劇保駕護航的作用,而《十七層》又是一部群像劇,陸嚴河的表演雖然好,跟其他的男主角比起來,戲份和發揮空間還是少了一點,人物表演的空間也受到限制。”
“相比起《十七層》,我更看好《沉默之河》為陸嚴河帶來第一座最佳男主角的獎盃。”
……
任何一個演員都繞不開“拿獎”這件事。
有哪個演員不想拿獎呢?
陸嚴河很坦誠,他很想拿。
演戲以來,他目前唯一拿過的一個獎項就是金鼎獎的最佳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