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除了觀眾,陸嚴河還有一批對他非常關注的媒體從業者和影評人們。
陸嚴河其他的作品可能都要先在中國內地上線一段時間後,才會到海外去,還不一定是全球範圍同時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可能因為發行商的不同,有時間上的差別。
但是《魷魚遊戲》是在Maxine上,全球同一時間上線。
這讓大家能夠同時看到這部劇。
陸嚴河到底寫了一部什麼樣的劇?
《魷魚遊戲》被各國媒體報道的情況,打破了很多人的預期。
包括Maxine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部劇的媒體曝光會這麼大。
為什麼說任何一部戲都需要熱度?
因為影視劇發展了這麼多年,各大公司都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名氣再大,粉絲再多,黏度再高,也遠遠不及路人盤大。
在這樣一個時代,追星的人永遠沒有不追星的人多。
只不過,因為大部分的人不太發聲,所以讓很多人錯以為資料能代表一切。
多少票房血撲的電影,砸穿鍋底的大戲?可是,儘管如此,也必須承認,沒有哪部戲在可以用到明星的情況下,不去用明星。因為這不是一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任何一個作品,都需要先被看見,才有可能被更多人看見。
你想做一朵空谷幽蘭,等著人去發現——
那可能等到你這朵空谷幽蘭都凋謝了,也沒有人走到你面前來。
所以,熱度,意味著被更多人知道、更多人看到的機會,意味著它能覆蓋更大範圍的路人盤,讓這部作品的觀眾基數變大。
媒體,從本質上來說,對一部影視劇而言,是一樣的道理。
它影響著一部影視劇的熱度。
無論多少人罵影評人收錢說話,或者是沒幾個人在意,或者是諷刺類似於“現在還有幾個人看那些媒體雜誌啊”的話,對於從事這一行的人都知道,影評人和媒體雜誌的直接受眾也許很少,可是在網路這樣一個人傳人的大背景下,這些能夠發起一個討論話題的人,能夠掀起的力量有多大。
你喜歡的,你罵的,你諷刺的,你看不上的……你在這個時代看到的每一個東西,其實都是由一個個人做出來的。
網路上的話題也是如此。你以為你不看那些媒體雜誌了,問題是,那些關於影視劇的討論,話題也好,觀點也好,它們中有多少真的是自然生成,而不是來自於那些傳統媒體雜誌圈的呢?
《魷魚遊戲》在社交媒體上掀起的第一波聲勢,來自於第一撥觀眾和媒體圈。
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幾個評分網站,媒體評分在上線一天後,紛紛開分,全部都拿到了好評居多的評價。
有媒體評價說這部劇劇情線簡單,也沒有太多的思考價值,跟《胭脂扣》這樣的作品比起來,有點膚淺,甚至都不像《六人行》那樣能夠在年輕人群體中產生巨大的共鳴。
但是,有更多的媒體則是單純就觀看效果評價“好看、刺激、爽”。
你走過一家飯店,可能只是就這麼走過了。但你走過一家飯店的時候,聽到有人說“這家飯店被XXX評價很美味”,也許你就會駐足,走進去嘗一嚐了。
媒體評論起的就是這麼一個作用。
而去過的人多了,如果都說好吃,那它就從一家專業人士口中的“好吃”,變成了口口相傳的“好吃”。
《魷魚遊戲》就是這麼一層層地火起來的。
求月票,推薦老書《我一夜之間成為了醜聞女主角》。
因為一直在寫《擇日走紅》,一個故事寫到這麼多字數以後,常常陷入一種疲憊和自我重複的焦慮,但又無法解決。所以,為了調劑一下碼字的心情,就順手寫了一個故事開頭,本來是在公眾號隨便連載一下的(不影響《擇日走紅》更新的前提下),叫《他想成為掌管戀愛的神》。
結果大概是《黑神話:悟空》大火的關係,今天突然起點搞了個神話徵文——呃,我的那個故事好死不活地就挨著點邊了,讓我有點蠢蠢欲動,要不要投一下稿。
大家不妨去看看嘍,也想聽聽你們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