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嚴河並沒有打算倡議什麼。
他給自己的姿態擺得特別端正。
“其實我就是來學習的,很多老師前輩問我有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我實在沒有,不是謙虛,是因為我對這個行業的瞭解仍然是片面的,並沒有真正地、深入地瞭解過。”陸嚴河說,“我只能結合我自己這幾年的從業經歷,聊一聊我的感受。《榮耀之路》的成功,肯定有著天時地利人和,到底能不能複製,又是否能為文藝片開創一條新路,這需要整個行業來探索,我會繼續努力,一起探索這條路。”
“我們之前有藝聯,也曾經想過,可以憑藉藝聯,為文藝片爭取到更大的上映視窗期,但現在我們也看到了,收效甚微。吸引不來觀眾,就算你天天把它放在電影院裡放,也沒有人進去看。”一位頭髮都有些花白的老前輩振振有詞,說:“我覺得小陸剛才的話說得特別好,關鍵是還看得很準,是一個很會思考的年輕人。”
“我們看國際電影節,看奧斯卡,都只能看到獎項,看到我們跟別人的差距,但小陸卻能看到這些獎項背後執行模式的差異,跟他們電影產業的關係。小陸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文藝片一樣也能掙票房,關鍵是要找到觀眾進去看。現在《榮耀之路》已經說明了,只要路子對了,是能找到觀眾的。如果我們能夠在國內建立起一個類似北美頒獎季那樣的密集宣傳期,能夠掀起關注度,文藝片何愁沒有人關注?上億的票房難掙,幾百萬的票房難道還掙不到嗎?一個成本只有幾十萬的片子,票房能達到幾百萬,這一樣是成功啊。”
老前輩越說越激動。
“現在這個行業心浮氣躁,每個人都想著要做十億、二十億的電影,九死一生。幾百萬、幾千萬票房的電影,就不值得做了嗎?文藝片一樣是可以賺錢的。我們必須要堅定這樣一個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新鮮血液願意來創作文藝片,我們也必須要搭建起這樣的一個環境來。不要再讓文藝片只活在領獎臺上了。”
……
這個研討會並未對外公開做轟轟烈烈的宣傳,僅僅在業內有點聲音。
不過,這個研討會卻讓大家都達成了兩個共識,一個是準備去推動文藝片長週期上映,另一個則是去探索建立一個類似“北美頒獎季”的週期,作為文藝片集中上映的一個視窗,以獎項的關注來帶動對這些影片的關注,進而轉化為票房。
到最後,陸嚴河提了一個設想。
“也許,我們可以借鑑《偶像時代》的模式,每週一場競賽,每個季度更新一次偶像的排名,每年一次年度盛典。讓文藝片的格調只保留在內容的創作上。”陸嚴河說,“透過這種電影之間的PK,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觀眾也可以投票,但你想要投票的話,得先提交觀看過這部影片的資料稽核。”
讓陸嚴河沒有想到的是,剛才還在說要千方百計創新形式來吸引觀眾對文藝片的關注的人,突然都異口同聲地說那也不能這麼搞。
陸嚴河都差點以為自己說了什麼大逆不道的話。
後來,還是研討會結束以後,符愷導演跟他解釋:“他們只是希望文藝片能夠擺脫票房毒藥的魔咒,但這不意味著他們就願意讓電影這個藝術像《偶像時代》節目裡那些藝人一樣,去吆喝著賣藝了。”
陸嚴河馬上就聽懂了符愷導演的話。
說白了,還是平時端得太久了,一時讓他們下來跳舞,抹不開那個臉。
陸嚴河也覺得沒有關係。他也只是提了一個想法而已,手段只是方式,這個不行,再換一個就是了。只要大家能夠慢慢地改變原來固有的態度和思想就夠了。
這個研討會是象牙塔裡的一次討論,但是,與會者卻都是深耕電影領域很多年的大佬。
大家在這裡討論,達成共識,才有可能推動一些事情。
陸嚴河在這群人裡,真不是謙虛,他真就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晚輩。
但他很幸運,當然,也是他自己爭氣,所以,在這樣一個場合裡,他是被讚許的、關愛的。
幾次研討會下來,陸嚴河認識了很多老前輩。
大家都對他讚許有加。
這樣一個有成績、誠懇又謙虛的年輕人,哪個正常點的長輩不喜歡呢?
參加完這個研討會,陸嚴河幾乎是無縫銜接就要去亞洲電視節了。
這是之前陳梓妍早就給他接下來的工作。
當亞洲電視節宣佈會出席的明星名單後,國內這邊的明星藝人,基本上就是以《六人行》和《十七層》兩個劇組為主。
其他的還有一些當下非常紅、流量也非常大的藝人。
兩個劇組出席的時候,像陸嚴河這樣主演了兩部戲的演員,一般都會跟著劇組一起走兩次紅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