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知道,別冊的名字叫‘文化裡的中國’,其中一個在別冊上開專欄的就是振華大學的趙德鍾教授。”
文化裡的中國?
陸嚴河有些震驚,沒想到陳思琦把這個別冊的名字,取得如此大。
陳思琦卻說:“做一回標題黨,要把這個別冊做得讓大家都知道,都聽說,名字就得取響亮一點。本身我們這個別冊也是,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法學……怎麼不是文化裡的中國呢?講的都是我們自己的文化。”
陸嚴河嘖嘖稱奇,“牛。”
陳思琦:“反倒是你,突然在學友APP上搞什麼讀書活動,搞得別人都以為你是在為我們這個別冊造聲勢。”
“純屬巧合。”陸嚴河笑。
陳思琦:“巧合不巧合的,反正也已經被人這麼說了,無所謂,本身也確實給我們造勢了,你反正是《跳起來》的主編,造勢也正常。”
陸嚴河翹起了嘴角。
“思琦,關於你這個別冊,我其實還有一個想法。”
“什麼想法?”陳思琦問。
陸嚴河說:“這個別冊,是請了六個專家學者做了六個主題,來寫六期專欄,這是文字的形式,你有沒有考慮過,把它做成影片?”
“影片?”
“其實就是節目,一檔文化型別的節目。”陸嚴河說,“每一期的稿子大約就是三到四千字,由他們出鏡來講的話,正好是二十分鐘左右,不長也不短,就像你之前所說的,也方便上班族在地鐵上看完一期。”
“別冊叫《文化裡的中國》,這個名字很大,但如果把它做成一整個系列,每一位老師就一個主題錄六期,從天文地理,到文史經濟。”陸嚴河說,“文字、有聲、影片等等,多種形式來製作這些內容,可以儘快地把潛在的、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人,都一網打盡。”
陳思琦深吸一口氣。
“真的是絕了。”
“什麼絕了?”陸嚴河一愣。
陳思琦說:“子杏姐在一個小時前剛跟我打了這個電話,跟你說的話,幾乎一模一樣。她也說可以把這個欄目同步做成影片節目。”
陸嚴河露出了驚訝之色。
他沒有想到,辛子杏竟然先行想到了這一點。
陸嚴河是經歷過從《百家講壇》到知識付費等一系列文化節目,才會想到這一點。
辛子杏卻靠著她自己的敏銳,比陸嚴河還更早提出來。
“你是說,陸嚴河想要做一檔文化類節目?”
鄭懷仁有些錯愕地看著姜子昕。
姜子昕點點頭,說:“準確地說,是陳思琦和辛子杏兩個人一塊兒弄的,不過,正好陸嚴河也提出了一樣的想法。”
“就是用他們《跳起來》別冊的專欄內容來做?”
“是的。”姜子昕又點頭,“問我們感不感興趣。”
鄭懷仁問:“你覺得他們這個節目的想法如何?”
姜子昕深吸一口氣,才說:“說實話,我沒法兒判斷。如果單從這個節目的內容和形式上來說,我覺得把一些專家學者請過來講一些他們專業知識領域的東西,受眾不會很多,畢竟央臺就做過不少類似這樣的節目,講科普的,講人文歷史的,看的人卻不多。可是,這一次他們的形式好像又不一樣,從他們跟我提到的幾個題目,我看著其實還真都挺想看看,他們是在講什麼。”
鄭懷仁:“什麼題目?”
“比如振華大學的趙德鍾教授,他準備做的主題是‘揭密《西遊記》師徒五人的前世今生’這個題目,特別像那種營銷號弄出來的一些故意製造噱頭的標題,中國人基本上都知道《西遊記》這個故事,看到這個的題目,或多或少都會有點興趣的。”姜子昕說。
“是,還真是。”鄭懷仁點頭。
姜子昕看著鄭懷仁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便接著又說:“而且,這個節目跟《高臺表白》一樣,製作成本都比較低。”
鄭懷仁點點頭,“約個時間,大家坐在一起討論一下吧。”
“每一位專家學者選擇一個題目,按照二十分鐘一期,準備五到八期的內容,用一到兩天的時間錄完。”
不日,辛子杏就坐在會議室裡,跟大家介紹她對這個節目的想法。
“拍攝團隊,可以交給我們來做,也可以交給你們北極光影片自己的團隊來做,但是節目錄制現場以及觀眾都由我們團隊來負責。”辛子杏說,“我們將會跟振華大學青年協會一起合作,做成一個講座的形勢,臺下邀請各個大學的學生,來打造一個學術講座的氛圍,但肯定要比真正的學術講座,氣氛更加輕鬆。”
“我們這個節目,其他方面的要求和難度並不高,有最基礎的拍攝團隊就足夠把它拍出來。”辛子杏說,“同時《跳起來》的別冊也會同步對這檔節目進行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