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起來》第三期正式上市以後,陸嚴河和陳思琦都有些緊張。
這一次,第三期的首印數只有三萬,因為誰也不知道這一期到底能夠賣出多少。
陳思琦跟陸嚴河說的是,只要實體書能夠賣出四萬冊,別太崩盤,她就滿足了。
當第一天銷售成績出來,實體書總共銷售了2.4萬冊。
他們兩個都鬆了口氣。
“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可以繼續按照之前的預算往下做了。”陳思琦都想過,如果銷量實在不理想,她甚至準備先把製作成本降低迴十萬元一期,至少讓《跳起來》能夠持續做下去。
接下來的一週,《跳起來》一直保持在銷售榜的前十名,實體書一週銷售了4.7萬冊,讓陸嚴河和陳思琦長吁一口氣。
電子書的銷量也達到了1.1萬冊。
“穩住了。”陳思琦說,“其實如果沒有葉脈網那三天免費閱讀期,銷量肯定會高很多。”
“這是一開始就答應了他們的,他們也負責了製作經費和宣傳經費的大頭。”陸嚴河說。
前三期穩定地做了下來,這也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畢竟只是兩個剛上大學的年輕人做的書,從無到有很難,持續做下去也很難。
陳思琦說:“我準備從第四期開始開闢一個新的版塊。”
“嗯?”陸嚴河好奇,陳思琦這是又有什麼新點子了。
陳思琦說:“我想做一個問答的版塊,讀者們想要向誰提問,我們代表讀者去找那個人,請他們在我們的雜誌上回答。”
陸嚴河詫異地看著陳思琦,“啊?”
“比如你的粉絲可以向你提問,或者是有讀者想向石夏老師提問。”陳思琦說,“我們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請他們來回答,讀者可以指定回答人,也可以不指定,我們去聯絡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人來回答,這樣也增加讀者和我們作者之間的互動。”
“什麼問題都可以問,當然,人家願不願意回答,那不一定。”陳思琦接著說,“每一期我想選兩個有代表性的問答,刊登在雜誌上。”
陸嚴河理解陳思琦的想法,點頭,說:“這個想法很好。”
“你也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嗎?”陳思琦驚喜地問。
“嗯,讀者想問的問題,我們去幫他們問。”陸嚴河幾乎可以預見到,會有多少人給這個欄目投稿,“其實現在幾乎所有的名人都有社交媒體,大家想問的問題,都可以直接給他們發私信,或者是直接在評論區留言,要在雜誌上刊登的問題,肯定是要有點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作為回答者來說,有想要回答的慾望的問題,而問題以及回答的內容本身,又具有代表性,大家都想看的。”
問與答的本身就是一種表達。
雖然是一本文藝雜誌,但還是不想要做成純粹文學類的一本書。
有采訪,有問答,有評論,有雜記,這樣內容更豐富。
“還有一件事,嚴河,有人來找我問李治百那篇短篇影視改編的事。”陳思琦說,“有公司想要買下影視改編權。”
陸嚴河吃驚不已。
“這個影視版權應該是在李治百自己手上吧?”
他們並非版權代理方,也沒有代理雜誌上這些文章的版權。
“是的,不過那家公司以為是我們在代理,所以來找我問了。”陳思琦說,“你問問李治百,是不是可以直接把他的聯絡方式給他們。”
陸嚴河說好,掛了電話,他就聯絡了李治百,說了這件事。
“什麼鬼?”李治百震驚不已,“你說有人要把我的那個改編成影視劇?”
“不知道是劇集還是電影。”
“管他的,這也太扯了,我隨便寫的,改什麼?”李治百感到匪夷所思。
“反正事情是這麼個事情,我們把你的聯絡方式給那家公司,你自己跟他們談?”
“談個屁,我哪知道怎麼談,你讓陳思琦幫我去談吧。”李治百說,“我哪懂這些,被人忽悠了都不知道。”
陸嚴河本來想說,陳思琦也不懂。
但轉念一想,也許以後這樣的事情還會有。
他先問問陳思琦的意見比較靠譜。
於是他說:“那我問一下。”
“嗯,反正該怎麼抽成就怎麼抽成,幫我搞定就行。”李治百壓根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的樣子,說完就匆匆忙忙掛了,估計還在拍攝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