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遠點齊人馬,再帶上了崔啟山等人,一起前往建門院秘密勘察。
正廣局的刑警人才是不缺的,嚴格來說,崔啟山這種都不能算是人才。短板太矬了。
江遠主要是還是跟崔啟山熟悉,再者,崔啟山是有掘屍的特技的,在這種無頭案裡,發生任何的異常都是好事。
崔啟山更是重視異常。開玩笑,江遠為了救他的人,把人家一個上市公司都給端掉了——當然,其實在“幫忙”這件事上,是沒有這個必要的——但這份心意,崔啟山是不得不領受了。
眾人都是各自做好了準備,等開車的時候,車隊竟有20多輛車。
崔啟山恨不得把技偵都喊過來的樣子。
這麼多輛車一起開過去,就不能叫秘密勘察了,於是特意分了人手出來,再安排大部分的車輛停到跟前的公共停車場。
江遠身邊總共兩輛車,8個人,停車在了建門院的外面。
江遠帶著牧志洋和高玉燕,崔啟山帶著手下的李江,總計五人,沒什麼阻礙的就進到了建門院小區。
建門院是五十年前的小區了,曾經是單位大院的它,因為機構變革,企事業單位的裁撤,小區已經徹底交給社會了,而今,也就只是一所門禁不嚴,地理位置優越,但建築老舊的小建築群。
“發案的是2號樓,進門右手邊的這棟樓。”崔啟山事先也是閱卷過了。
江遠點點頭,確認了地址,再觀察四周。
建門院這個案子,難就難在特別簡單。
建門院裡面一共4棟樓,均是五層的筒子樓,呈一個z字,從而互不遮擋。2號樓在z字的右下角,距離院牆有差不多10米遠。
受害人張校明住在2號樓的4樓。
筒子樓本身的結構和人員,也非常的簡單。
筒子樓就像是一排宿舍樓,每間房子都是直筒筒的進去的一個長方形的房間,內部分割出一兩個小隔間,沒有單獨的衛生間和廚房。
建門院的筒子樓屬於是二代筒子樓,每層各有兩個衛生間,且偏大,廚房也是兩間,相對更寬裕一點。
樓梯和走廊則像是外掛在樓外的,就是長長的一條走廊,中間是樓梯。
可以說,建門院的結構從內到外,都是一覽無餘的。
從樓下能看到樓上的走廊和樓裡上的人,站位好一點,甚至能看到廚房裡的人。
而走廊也是通直的,不管是從樓梯還是走廊的一頭看過去,一條走廊上有誰在,全都看的清清楚楚。
更進一步來說,90年代的建門院是單位自建的樓房,雖然也有一些換房、繼承和買賣的情況,但總體來說,整個院子裡的居民都是熟人,同一棟樓的人起碼是五成熟,同一樓層的更是七成熟以上。
而受害人張校明被殺,以當時的法醫的判斷,大約是在早上10點鐘左右,這個時間,雖然是院裡比較清靜的時間——大部分人都去上班了,但總歸是有家屬在的。
然而,經常走訪了院裡所有人,一個目擊證人都沒又找到。
這就讓偵查方向,不可避免的轉向了熟人作案的可能。特別是四樓的住戶,只有這些住戶出現在四樓走廊裡,才是最不引人注目的。
要是有眼生的外來者,不可能注意不到。
但結果,顯然並不支援專案組當時的判斷。
江遠和崔啟山在2號樓的4樓來來回回的走了幾遍,終於引來了一名老太太的關心。
“你們是哪個單位的?”老太太看著也就60多歲,在樓裡算是年輕的。
現在的人員結構和20多年前不一樣了,同樣的筒子樓裡,住的人更少了,來往的陌生人員更多了,因為沒有獨立廚衛的緣故,原有的住戶幾乎都搬走了,新搬來的租戶更換頻繁,早已不復同層七分熟的盛況了。
崔啟山注意到老太太的年齡,不答反問:“您是這樓裡的業主嗎?是以前就住這裡嗎?還是後買的房子。”
“誰買這裡的房子啊,都等著改造呢,說改造,又不改造,現在等拆遷吧。”京城的老太太,還是很願意闡述自己老bj的身份的,緊接著就道:“這房子還是我爸那時候分的,後來我爸走了,我幾個哥哥的條件好,就把這個房子給我了。現在是給我孫女當學區房,中午吃頓飯,午休一下子,晚上再帶她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