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沒有對陳妃做進一步處理,說到底陳妃也就是道聽途說罷了,不便治罪。
皇上他有自己的考量。
他就像是所有精明的皇上一樣,他不能讓權力集中到朝中哪一派大臣手裡,得讓他們敵對雙方平衡,彼此監督對方,讓對方儘量少犯錯誤。
兩派鬥爭起來,都想整倒對方,那麼誰來做裁判呢?那就是皇上了,那麼皇上就掌握了話語權,權力就會集中到皇上手中!
這次陳妃對準蓮兒與馬丫下手,皇上有自己的考慮,皇上知道,陳妃那邊的懷疑也不是沒有道理。
蓮兒身邊的那個孩子,為什麼遭到懷疑?皇上也覺得蹊蹺,馬丫到底是不是惠武帝的女兒,皇上倒不怎麼介意,但是馬丫若是惠武帝的女兒能走到皇上身邊,皇上也得清醒一下腦袋。
至於別的就像什麼上樑不正下樑歪啊孫戎好色啊,關於這些,皇上他沒興趣。
又說蓮兒對周大清好,但是跟了皇上她就是皇上的人,蓮兒嫁給皇上基兒的時候她沒有失身,她依舊是姑娘的身子,這個皇上自己心裡有數。
馬丫在朝堂上說話時,也把這點抹去了,陳妃那邊更是不敢再提。這是皇上感覺滿意的,覺得馬丫有腦子會做人。
馬丫借坡下驢,馬丫也有馬丫的考慮,馬丫知道自己就是個丫鬟,要見好就收,皇上總不能因為一個丫鬟治陳妃的罪吧?
事實上皇上那句“貴妃娘娘,這麼處理馬丫,你可滿意”的話,已經是嚴懲了陳妃。
皇上怎麼處理馬丫的?
難道說到最後戶部尚書為了哄馬丫開心,要跟花姐生意做以取悅馬丫讓她不要再鬧,這也算處罰的話,那麼這樣的處罰馬丫只求多多益善。
這是在打陳妃的臉。
同時,皇上沒有就陳妃針對皇后這事追究起責任,皇上這已經是網開一面了。
這要追究下去,會牽涉到許多大臣,皇上可不想像福康帝那樣屠殺大臣。
在這幾年間,皇上一直在著手做一些事情,目的就是想挽回福康帝奪位的壞影響。
其中大高要遷都,大高駕崩后皇上立馬把這條給否決了,皇上以勞民傷財為由就是為了取悅老百姓。遷都那可是容易的?要耗費多少人力財力啊?!
朝會結束,當天晚上皇上基兒意外地讓陳妃侍寢,這就讓眾人看不懂了。
皇上什麼話也沒有說,陳妃是誠惶誠恐。
皇上這麼做也是有目的,那就是給了陳大人等大臣吃了一顆定心丸,意思是事後皇上不會找他們麻煩,他們儘管放心!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起碼在以後皇上所做的決議他們能支援,不要跟皇上唱反調。
皇上這麼做就是增加他皇權的影響力,他這也算是在跟太后爭權,他這也算是在軟化太后黨,皇上手裡畢竟捏著他們的短處,他們當然得小心翼翼不能惹皇上生氣了!
好了,關於陳妃等人第一波的進攻,最後以馬丫勝利、他們以失敗告終。
但在這件事情中,皇上還是被馬丫嚇了一跳,馬丫說要把那些花樓的姑娘叫來認人。
皇上知道花姐有錢,花姐完全花一筆錢買下這些姑娘的實話,到時候別說指認出大臣會亂了套,那麼多大臣皇上怎麼處理啊?就是指認到皇上的頭上,皇上那就太丟人了。
所以皇上回去後把馬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皇上當著馬丫的面直言不諱說他去過那些場所,皇上說男人都這樣,他雖然是皇上但他也愛玩啊。
皇上在這件事情上對馬丫沒什麼好隱瞞的。
“經你這麼一說,以後朕還怎麼好意思去外面玩啊?你這個死丫鬟,簡直該死,你說你跟陳妃鬥就鬥,幹嘛要拉上朕啊?你說,這事該怎麼辦?”
“皇上,要不,這次做生意帶您分?”
“這不是分不分的問題,朕以後還怎麼出去?萬一被大臣碰到了認出來,朕豈不丟盡了臉面,朕的威信何在?”
“皇上,這可不關我事,您缺錢就跟我說,別的我也做不了。”馬丫就道:“要不,我讓花姐在外面給你物色些好看的姑娘放進宮裡?您以後就別出去了!”
“朕的後宮還缺女人嗎?不缺女人!”皇上就道:“朕就想出去跟她們喝喝酒啊劃劃拳啊什麼的,朕覺得只有跟她們在一起,朕心裡才舒心,她們不像宮裡的這些女人,畏畏縮縮,好像朕要吃了她們似的。”
馬丫就不吱聲,馬丫就站在那裡,臉往一邊看。
“咦?你惹得禍你說該怎麼辦?朕在朝堂上攔你不許你這麼做,那是因為大臣們聽了你的話他們心裡一定有數了,一定知道朕偷偷出宮也是為了這個,他們以後若是抓住了朕在那裡,他們一定寫了摺子上奏的,朕能下令黑衣隊去查,他們就不能安排人去查朕嗎?”
“這倒不是什麼難事!”馬丫就道:“既然您不希望大臣去那些地方,把這些娛樂的地方給取締了不就完了嗎?”
“取締?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