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帝聽說是靜公主替徐小妹出面,福康帝一下子就被震住了。
徐小妹跟馬丫有緣?
徐小妹怎麼會跟孫府的一個丫鬟有緣?說笑嗎?!
查!
這回緝事隊回覆,這事是真的,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馬丫在孫府的時候,因為馬丫而使得周大清跟孫戎哥倆打的鼻青臉腫,馬丫在孫府呆不下去了。
那個時候,馬丫曾經說過自己此生不嫁,要去做道士,馬丫曾經求過三太太放她走,離開孫府,她沒臉再在孫府呆下去,兩個主子都為她打架了,雖然不怪馬丫,但是說出去不好聽,馬丫她的臉上掛不住。
但是三太太沒有放,三太太覺得馬丫是個人才,她捨不得放掉馬丫。
三太太就跟蓮兒商議,把馬丫給了蓮兒。
三太太把有能力的馬丫給了蓮兒,福康帝能夠理解,哪個主子跟前,不想網羅一些有本事的下人?
想當年,福康帝不也是對姚大人相當尊重嗎,姚大人在福康帝坐穩皇位後,辭職回家,福康帝都不準,福康帝是許下許多的好處,才留下姚大人,還不是想要姚大人給他出謀劃策嗎!
可孫府發生的這個事情跟徐小妹有什麼關係?
徐家跟孫家,也不是世交,他們之間甚至都沒有往來,這徐小妹怎麼就跟馬丫有緣呢?
查!
下面人又調查後又彙報,原來,這孫府二爺跟前的王姨娘,她經常去廟裡燒香。那個時候她想要面子,就經常帶能說會道的馬丫跟著她去廟裡。
據說有一回徐小妹在南城外的那個廟裡,遇到過馬丫。
當時她還跟馬丫談了一下午,徐小妹覺得這個馬丫談吐不俗,從此對馬丫是念念不忘,覺得她悟性很高,很想收她做弟子!
原來是這樣啊!
福康帝又傳來懂這方面的大臣,問了一些問題。
大臣就說了,這道士跟和尚是有區別的。他們的區別在於,道友裡要是收徒弟,都是看這人與自己有沒有緣,不是說你想做徒弟就能做的,得師父看中你,才能收你做徒弟,這得靠緣份!
而和尚不同,和尚就是你不想在俗世生活了,你心中無牽掛,想出家做和尚,那麼只要你有這個決心,便可以剃髮出家了。
所以道教裡面是師父找徒弟,而佛教裡面是徒弟找師父!
這個話簡單易懂,福康帝一聽就明白了。
原來是這樣啊,徐小妹看上馬丫了!
徐小妹看上馬丫還不行,馬丫同意也不行,得孫府同意馬丫走才行。
孫府的三太太捨不得馬丫走,那麼徐小妹也就沒有辦法了,畢竟馬丫是孫府的下人,馬丫沒有人身自由。
這回馬丫在皇太孫府,遭到了陳妃的責難,結果陳妃的弟弟就被揍了,陳妃懷疑是馬丫要花姐指使人乾的。
太子妃在福康帝這裡一告狀,就把馬丫鬧到了緝事隊的天牢裡去了。
現在好了,靜公主不要福康帝放人,要他徹查清楚,給馬丫一個說法。
而馬丫呢,現在雖然被抓了,那是坐牢嗎?
自從馬丫當天轉到緝事隊的大牢,靜公主府的下人就跟來了。
自從他跟大太監打了招呼,這緝事隊的天牢,如今不俗抓了犯人進來,簡直就跟請了一個姑奶奶來一樣,每天不但不能審問馬丫,還得好吃好喝的侍候著她,還得出兩個公公去服侍她,這叫什麼事?!
本來一個丫鬟是侍候人的,如今馬丫忽然搖身一變,變成了天牢裡的姑奶奶。
天牢裡的獄卒都繞著她走,害怕哪裡驚擾了這位姑奶奶,害怕靜公主派人衝進天牢來找他們問罪。
這靜公主誰敢惹啊?!
她除了不願意去皇宮,就沒有什麼地方是她不能去的。
要知道,只要靜公主出門,即便路上遇到的是一品大員,見到她那都得下車目送,更別提她老人家來天牢了,她一來,這裡有多少算多少,能跪倒一大片!
好了,夏公公自從靜公主那裡回來,又把馬丫的牢房待遇提升了,他們把馬丫搬到看守天牢的監獄長那裡去住了。
緝事隊的太監還令人把裡面擦洗了一遍,也不知從哪裡打聽來了,說馬丫喜歡蘭花,於是令人從外面買來好幾盆蘭花,放在馬丫的監所裡。
要知道,這靜公主發火了呀,馬丫的人既然被抓起來,要求徹底查,如果馬丫真的有犯罪事實,靜公主說了,該殺頭的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