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丫跟隨蓮兒到了北城後,馬丫深居簡出。
許多事情,並不要馬丫親自出馬。
馬丫跟馮清卉單獨聯絡相當少。
就像操作三高毒殺福康帝這事,馬丫放手讓花姐去跟馮清卉聯絡,馬丫只把自己的意圖告訴花姐,然後再由花姐,告訴馮清卉該怎麼做。
現在,基兒的地位提升了,馬丫不能再像過去,跟手下人那麼隨便見面,人多,盯著馬丫的眼睛也就自然多了。
基兒已經不是在當初那個涉世未深的小毛孩了,如果馬丫過於頻繁的跟自己手下接觸,就會引起基兒身邊的謀士懷疑!
基兒依舊愛玩,但是基兒身上的擔子,今非昔比。
雖然很多時候都是太子在打理朝政,福康帝不聞不問,但是,福康帝對於基兒的要求,卻越來越高。
福康帝撇開他皇上不說,他是一個老人了,他看得比誰都透,他看到自己的大兒子大高,走路時那個費勁的樣子,福康帝知道,他甚至都能走在自己的前面。
福康帝雖然不喜歡大高,但是,看到大高身體狀況,福康帝有時候也會潸然淚下,不管怎麼說,大高都是他的頭郎大子,是他跟徐皇后所生的。
有時候福康帝靜下心來,會想想自己這些兒子,他就覺得,大高身體殘疾,大高也確有自己的心機。
不過,如果大高連心機也沒有的話,大高就真的是個廢人了,福康帝怎麼也不會把皇位傳給他。
福康帝生大高的氣,就是因為大高的理念跟他不一樣。
這個是很好理解的。
大高自小,就得先生教誨,讀了許多書籍。
大高他跟二高不同,二高是戰將,跟隨福康帝南征北戰,算是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他的性格很像福康帝。
所以大高跟二高是兩種性格的人,如果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那麼福康帝跟二高就是一類人,跟大高那就是兩路人。
他們的矛盾就存在在一個會武一個會文,他們會從各自的文武理念上去處理國事。
但是福康帝心裡明白的很,大高的治國本事,那真不是二高所能比的。
福康帝心裡既服大高,又看不慣大高,這就是好比當年諸葛亮七擒孟獲一樣,五擒孟獲,他還是不服。
福康帝知道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毛病,他雖然知道,自己比孟獲強多了,但是,他不得不反思自己。
福康帝也知道,不服文化人是不行的,大高的書不是白讀的。
大高讀書多,這可是當年太祖的安排。
太祖就知道,自己的書讀的少,他知道自己的缺陷,所以才要求孫子以下,一定要學文化知識!
福康帝能領會太祖的苦衷,但凡他讀過點書,也不至於殺了那麼多功臣。還是太祖的心機不夠啊!
福康帝心裡清楚的很,治理天下,還得靠文。
項羽他功夫再厲害,還是敗在了比他年長的劉邦手中。
福康帝知道,那並非是劉邦有多麼的厲害,而是項羽當年太意氣用事,他的失敗,完全敗在他自以為是,沒讀過什麼書!
福康帝看中大高的兒子基兒,原因就是,基兒吸取了福康帝與大高兩人的長處。
要知道,基兒是文武雙全啊!
有句話叫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基兒定會做的比福康帝好!
福康帝為什麼把基兒一直帶在身邊,那就是他怕大高把基兒給帶壞了,除了怕基兒跟大高學,喜歡吃肥肉外,還怕基兒受到大高的影響,跟自己的政見相左,到時候篡改福康帝時期的政令。
基兒在福康帝身邊,耳濡目染,那是會受到福康帝的影響的。
這個,福康帝是心裡有數的。
福康帝在各種繁雜的事情總算理出了頭緒,他對自己的一生有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