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太始六年,佼長生舍宅為寺,取名正勝,禮請法願居住。
齊取代宋以後,高帝和武帝對他都以師禮相待。
武帝永明二年,法願的兄長去世,法願回京,住在湘宮寺,武帝親自來問候,法願派人轉告:“腳病還未好,不能相見。”
武帝轉身就回去了。
文惠太子到湘宮寺問候,法願連座也不讓,太子只好垂手侍立一旁。
他小心翼翼地向法願探問:“用奏樂、擊鼓、打鐃來供養佛祖,那該是怎樣的福分呢?”
法願不屑一顧:“當初菩薩以八萬伎樂供養佛祖,尚不能趁心如意,現在你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有什麼可說的?”
當時的王公貴族都從他受戒,他要見這些人都是直來直去,用不著通報。
法願的名聲顯赫,眾人沓隨喜施捨,每天他收得的錢物都數以萬計。
法願並不積蓄,隨時用他們修造福業。
他或是僱人禮拜佛祖,或是借給人設齋,或是買來米穀餵魚喂鳥,或是買來飯食,送給囚徒。
功德無量,不可勝計。
法願又善於唱經,他的方法與眾不同,言語訛雜,隨心所欲,不依韻律,只重隨時點拔,真可說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後來,法願在禪定時,三天沒有吃飯。
忽然對弟子們說:“你們的飯碗要丟了。”很快就臥床不起。
不久寺院旁邊房子著火,寺在下風頭,徒眾一看:“說什麼也躲不過去了!”
便商議將法願用車拉出去。
法願眼睛一閉,抬一抬手說:“佛都要被燒了,我還活著做什麼呢?”
便在床上,苦苦頌讚佛祖菩薩,大火隔著寺院燒過去了,僧眾無不禮拜感嘆。
法願祖上為穎川人,生地吳興。
他在永元二年走完了自己的旅途,終年八十七歲。
南北朝時的高僧僧達,曾受到當時四個皇帝的禮遇,名震一時。
僧達十五歲出家,以聽人講經和自己修持為日常的功課。
受具足戒後,僧達專門研究軌毗尼。
後來,僧達遇到勒那三藏,以勒那為師。
接著,僧達又聽光法師講《十地論》,並受了菩薩戒。此後到南方,又向徐部學習了地論。
僧達出家修學兩年,就已經名聲大振。
魏孝文帝把僧達請到家廟中,讓他宣講《四分律》。
梁武帝弘揚佛法,僧達聽說後前去拜見。
武帝讓駙馬殷均把僧達領到重雲殿帝宣講佛法。
僧達從早晨講到夜晚,梁武帝聽興猶濃,命人點燈,繼續聽講。
講著講著,兩個一看外面,已是天光大亮。梁武帝向僧達會心一笑:“大師所講,是我前所未聞的。真是相見恨晚。請大師接著講。”
僧達又講了起來。第二天過去了,武帝還在聽講。
前來奏事的大臣們來了又走,他們不明白是什麼人使皇帝如此著迷。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