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
但是事實的發展,卻令人大跌眼鏡。
理宗親自下詔,表揚賈似道行事果斷,做事決絕,能抓住時機決然行事,有大將之風,有名帥之境,國家有這樣的人才,實在是難得。
樞密院和中書省接連發文去人,調配錢糧,賈似道要什麼就給什麼,予與欲求。
前後相差巨大的處理風格,讓熟知整件事前因後果的人們,都看不大懂了,最後只能長嘆一口氣,搖搖頭。
其實落在聰明人眼中,都會明白的。
說白了,孟珙是武人,是軍閥。
賈似道是文臣,是靠得住的人。
前者只能利用,不能坐大。
後者值得培養,應當鼓勵支援。
這就是差別的根源。
當然了,賈似道背後閃爍的利益糾葛和人情關係,作用也不小,但最根本的,還是在前面所說的那個理由上面。
所以縱然賈似道做出了與理宗和中樞大佬們願望相勃的舉動,甚至嚴重違逆了宋廷的初衷,有可能挑起與北方戰端的開始,理宗和一眾大佬,也會預設。
況且這件事並不大,不過收了一個降將嘛,得了一些土地嘛。
如果北方興師問罪,大不了把人推出去砍了,把土地還了就行了。
哦,最多賠點歲幣,沒事,大宋有錢。
這件事就這麼處理了。
賈似道派過去的官員,開始入駐大蒙古國河南行省的各處衙門,大宋的旗幟,開始各地城頭高高的飄揚,中華大地的中原腹地,多年以後,第一次有了大宋的官署開衙辦公,不少老百姓甚至覺得稀奇。
很多次,宋廷的遊騎開始出現在汴梁的周邊,洛陽一帶也多了不少宋人的探子,收復兩京,重新提上了理宗面前御桌的案頭。
一切都很順利,預想中北面的反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沒有如期的來到,好像蒙古人也沒有把這裡當回事。
四川那邊因為收復漢中的緣故,起了些波折,但也沒有影響到全域性。
很順利。
從上到下,都這麼想。
唯有沿著陰平小道奔襲,站在漢中城下的長孫弘,緊張萬分。
他望著烽火煙塵遮蔽了的漢中城頭,兩道濃眉,深鎖在一處,久久不能展開。
寫到這裡,這本書的第一卷,算是收了尾。
下一卷,“佈局天下”,將會是波瀾壯闊的一卷,長孫弘與忽必烈的正面對抗,會濃重上演,歷史被顛覆,人物被反轉,一切都會激烈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