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某人人能夠聰明一點的早點識破老賊的險惡用心,能夠聰明一點早點做出應對與防備,何至如此?”
“事已到些,將軍也不必太過自責。”
李行周道。
“常言道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將軍還是得要向前看,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聽到這話郭元振醒了醒神,
“你說得沒錯。死者已矣,我必須要對活著的兄弟們負責,不再讓他們步上冤死之途。李渾瑊那個老賊,我是一定要親手幹掉他,為我死難的兄弟們報仇的!
還有武攸宜那個小雜碎,他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一樣幹掉!”
李行周的寥寥數語,讓郭元振心中茅塞一開,頓時頗有一些心灰意冷之感。
“我等武夫,死則死爾,但求保境安民、報效國家。”
郭元振喃喃的道。
“卻不想死於政爭、死於陰謀、死於自己人之手!”
“……郭某人為萬餘死難兄弟,寒心!”
李行周也是輕嘆了一聲,我也挺寒心,但是這沒辦法。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會有爭鬥。
有爭鬥的地方就會因為暗爭暗奪而出現傷亡,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萬朔方軍,只是眾多犧牲品當中的一部分罷了。
要想從根源上消除這樣的負面因素,只有一個辦法......
幹掉武攸宜!
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只有成為勝利者,才有資格有談論歷史。
兩方人馬之間,其實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利益與立場的差異。
只不過,這一次李渾瑊為了打擊郭元振的勢力,拿朔方軍一萬多將士的性命來做了犧牲,這件事情他是絕對觸犯底線了。
別說是郭元振不能忍、李行周看不過眼,就算是則天大帝本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也會饒他李渾瑊不得!
相比於李渾瑊與郭元振的政爭,李行周與建安王武攸宜之間的爭鬥,倒顯得有點小兒科了。
在是否發兵救援朔州、何時發兵救援朔州的問題上,建安王武攸宜是沒有什麼決策權的。
他想要做的,只是用那一批逃兵的把柄來,假裝糊塗的把“冒充”李行周的那個“家奴”給辦了。
只不過事情很湊巧,李行周來了朔州與郭元振呆在了一起,二人又歸屬於同一陣營。
這樣一來,兩件事情好像就合而為一了。
眼下建安王武攸宜帶著兵來“救”朔州了。
如何應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變故,李行周還得和郭元振好生商議。
“此仇不報,非君子!”
郭元振想起那些陣亡的兄弟們,就恨得咬牙切齒雙眼通紅。
“但是我以為,還是要以軍國大事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