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可以直接一口氣吞吃。
要是自己的部隊再多一些,自己或許就可以真得強攻本陣了。。。
戰爭中沒有如果。
李行周只能搖頭苦笑。
管李行周為了這場大戰預先準備了一支誰也沒想到的伏兵。
但是在戰爭真正展開之前,李行周必須先用自己的部隊打出一場讓所有人看了都有信心的戰役。
隨著時間的推移,吐蕃軍左翼部隊已經處在了敗亡的邊緣。
今日一戰,李行周以三萬左翊衛士兵迎擊敵三十萬大軍。
順利包抄並消滅敵三萬前鋒部隊,註定要給吐蕃軍一個難忘的教訓。
尺帶珠玉伸出去兩個拳頭,縮回來時還剩一個半。
李行周銅牙鐵齒,噶蹦一下就咬掉吐蕃軍半隻手臂,痛得尺帶珠丹撕心裂肺。
這場戰爭從上午開打,打到黃昏時,吐蕃前部三萬大軍便徹底從這個世界消失。
隔著戰場上的銅牆鐵壁,眼看著欲救無門,尺帶珠丹也只能無奈地下令鳴金收兵。
今日一戰,未能一戰滅敵不說,反而被對手消滅己方三萬餘部隊。
李行周區域性戰場上的指揮能力天下無雙之名,隨著薛訥的請功表而聞名天下。
這一天的戰鬥,吐蕃軍一下子失去了三萬三千名戰士,其中三萬人是被李行周包了餃子,還有三千人則是在衝擊左翊衛防線中戰死的。
相比對方的戰力損失,左翊衛的損失就小得多了,戰死一千餘人,受傷兩千眾。
基本沒有傷及筋骨。
戰場上數以萬計的屍體,用成噸成噸的血漿書寫著這場大戰的記錄,李行周指揮左翊衛以一當十,獲得了一次小範圍內的戰術性勝利。
重新整理了曾經的正面戰場上以少擊眾的兵力懸殊對比記錄。
僅僅依靠陣形上的運作,就想打敗一支正規大軍,難度是異乎尋常的高。
不僅要求指揮官對敵軍行動判斷準確,時機拿捏到位,更對士兵素質要求甚大。
因此李行周這一次所創造的,可以說是一份新的輝煌記錄,但又不能說是記錄。
原因很簡單,他固然是消滅了敵三萬部隊,但吐蕃軍主力猶存,尚未全敗。
戰爭不到最後一刻不見分曉,只要吐蕃軍一天未敗,他這一戰就不能算結束。
即使他現在幹掉敵三萬部隊,可如果後面他輸了,那麼前面的所有勝利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所謂的奇蹟般的勝利,到這刻,就只能變成小勝一場。
透過戰前的種種佈置,巧妙地運用指揮上的時間節點。
使自己的每一次出擊,都正擊中敵方的要害處。
是這場戰役勝利的基點。
但是接下來的戰鬥,能否再揮出這樣的戰果,就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