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時此一機制的基本限額已經達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進行多級傳令。
也就是命令一級接著一級的布,此時的傳令效果就會出現大大的降低,甚至會出現內容上的理解障礙。
當規模上升到三萬人左右時,這種傳令體系就演變成了總指揮官傳令兵作戰指揮官傳令兵作戰部隊。
當規模上升到十萬人左右時,傳令體系演變成中樞指揮傳令兵分級指揮傳令兵作戰指揮傳令兵作戰部隊。
當規模上升到三十萬人左右時,這種傳令體系又加了一層甚至可以說是多層。
隨著人數的增加,戰場範圍的擴大,距離與傳令層次的多級化,使得戰鬥中指揮官指揮意圖的貫徹能力隨之而大大下降。
那個有趣的擊鼓傳話的遊戲,就是讓數十個人坐在一起,第一個人說一句話,然後傳到第二個人耳中,依次傳下去,傳到最後一人耳中時,內容往往已經變了樣。
傳令系統的分級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誤解軍令的機會也會隨之大增。
顯示在行軍上還好一些,很多事情就算聽不明白,也可大致猜測出指揮官的意圖。
一旦在戰事生期間,戰場範圍囊括數十上百里地,周圍喊殺震天,血光遍野,各種戰術選擇的機率大增,猜中指揮官作戰意圖的可能也就大降。
反過來聽錯傳令,誤解其意的事情更是會常有生。
再考慮到指揮官由於其視野所限,收集到的資訊不足,需要不停地有人向其作出彙報,其彙報系統與傳令系統一樣,需要層層遞入,這樣一來,這種綜合資訊的處理能力就會越降低。
儘管這時已經善於用旗語,擊鼓,鳴金等多種指揮作戰方式來大大提高指揮效率,但是由於其自身條件的限制,只能表達出有限的含義。
主要用於事先約定好的作戰計劃的實現,僅能表達最簡單的指揮意圖,而不適用於戰場突變情況下,內容更加具體的資訊傳遞。
因此傳令兵依然是冷兵器時代的主要資訊傳遞模式,尤其是複雜資訊的傳遞。
後世的軍事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次針對性很強的數字模擬演算。
即冷兵器時代的大規模會戰,以五萬人為基礎,人數每上升一倍,戰場範圍隨之擴大一倍,其指揮效率就要下降兩倍。
人數上升到十五萬人以上,資訊的接收與命令的傳達就會形成兩個單獨的時間區域,他們之間的互動作用會進一步加深這種指揮上的效率低階化。
而並非簡單的相加。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有多一兩個指揮官在後面起著起鬨架秧子的熱鬧,指揮官作戰意圖的全面貫徹就徹底成了一句空談。
到時就真正是神經反應緩慢的巨人,被一個年輕力壯的小矮子盡情調戲,直至打倒在地的結果。
因此很多人認為,封建時代的冷兵器作戰,即便是再天才的指揮官,其真正有效的指揮半徑亦只有身邊的五十米範圍,離此距離越遠,指揮官的指揮能力就越是下降,指揮效果就愈是不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人數較少的精兵戰勝人數較多的雜兵,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對李行周來說,他現在最關心的就是對方的傳令體系效率到底如何,當兩支部隊的指揮官同時對自己的部隊下達命令時,誰能率先執行指揮官作戰意圖,誰就離勝利更近一些。
而對李行周來說,他關心的已不是自己的部隊執行效率是否比對方更快,而是比對方快多少。
從中軍大帳的傳令兵飛馬離開開始,到各部隊行動展開,用了差不多一刻度時間。
沙漏上的有十二個大刻度,代表十二個時辰,每個大刻度上還有十個小刻度,因此一個小刻度相當於十二分鐘。
這相比左翊衛不到三分鐘的傳令效率,相差了太多太多。
十分鐘,將近十分鐘的時間差,也就是說,戰場之上如果雙方同時下達作戰命令,那麼李行周的部隊將比對方早十分鐘做出反應。
考慮到指揮官的資訊反饋系統同樣如此,那麼這份時間差還要繼續增加,可達到二十分鐘,而這還是對方十萬人的傳令效率。
這其中不僅有兵員數量原因,也有兵員質素原因。
得到這份答案後,李行周立刻轉身離開,對李白獅道。
“寫封軍報給大營。”
“就說讓張弼率領鷹揚衛,慕容順率領飛熊衛,從左右兩翼部隊立刻向兩側延伸,橫向覆蓋全部戰場,騎兵全部後移至後方,給大家時間,後日決戰,我左翊衛打頭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