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外便是洛水。
洛水是黃河的分支。
一眼望去,還是浩渺無際的一條大澤。
漕船絡繹,駛於河心,帆檣林立,遮天蔽日。
河邊則岸柳成蔭,芳草萋萋。
直通皇宮正門的一道長橋橫亙於洛水之上,橋上人車熙攘。
自從武后長期待在洛陽後,洛陽的這個皇宮儼然成為了大唐的核心。
這座橋叫“天津橋”,因為接連著皇城的正門,每天清晨,曉月尚高掛空中,橋上便車水馬龍,因此成為洛陽一景,被稱為“天津曉月”。
洛水邊上,清靜安閒。
一片空曠的河岸空地上,用竹竿插地,緊挨著河水圍了一圈布圍子。
布圍子只放出臨河的一面用來觀風景,布里邊吹著篳篥,撥著箜篌,隱隱傳出歌樂之聲。
看起來是個大戶人家在此踏春。
百丈之外另一處地方,也圍了一圈布圍子,不過距河岸還有數十步距離。
一些家僕下人正在布圍子外面蒸煮烹炙,調製各種美味,肉香迎風飄散。
而布圍子正面的空地上,則有兩個壯士正在相撲。
帳圍之中,正坐著三個婦人。
如果李行周在這裡,一定會認得。
那個約五十歲上下,姿色只算中下,身材已然發福的中年婦女。
儼然是那個王夫人。
她身邊依舊是那個眉清目秀的少年,臉上還薄薄地敷了一層粉。
原來,當日裡少年不小心踩到了王夫人餵養的波斯貓。
後來,年輕人忍氣吞聲,再三討好,撒嬌賣乖,最後少不得又在榻上使盡渾身解數。
總算哄得王夫人轉怒為喜,不再怨懟,張易之這才放下心來。
為了哄得王夫人開心。
幾天以後,他又張羅請王夫人與她私交甚篤的幾位貴婦人出遊,出遊的地點並不太遠,就在洛水邊上。
帳圍子裡面,此刻正有三個婦人圍坐在氈毯上,玩著酒令遊戲。
奴僕下人們在四下裡恭立侍候著。
少年雖然很得王夫人的喜愛,但是也沒資格坐著,而是和下人們一起坐著伺候著。
三個婦人中間,放著一隻玉製的烏龜,碧色的烏龜揹負著一個蠟燭狀的高筒。
整個玉龜和蠟燭狀的筒子是由一塊完整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筒上還鏤刻著蓮花狀的鈕瓣。
筒內放了一把玉製的長籌,一個婦人抽出一支,看了看玉籌上刻的字,笑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放!哈哈,這一輪我不用喝了。”
這個婦人雖然衣著錦繡,巧施脂粉,可是依舊掩飾不住她的老態,只是因為保養得宜。
所以她的面板比較細嫩,再加上頭上戴了烏黑的假髮套,遮住了那一頭白髮,所以看起來年輕一些。
然而歲月不饒人,畢竟是過了六旬的婦人了,她臉上的皺紋就像那龜背上的鏤刻一般清晰。
王夫人笑了笑,小心翼翼的看向另外一個少女。
那妙齡少女斜臥於榻上,身著一襲大紅牡丹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