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官人法?”
開啟陳群所奉上的奏疏,‘九品官人法’五個大氣磅礴的開篇大字隨即便映入了曹丕眼簾。
“啟稟大王,所謂九品官人法,又名九品中正制。乃是國家於各州郡設立專門選材之‘中正官’,將其所轄州郡之人才按家世、道德、才能之高低優劣分為九等。凡具有中人以上之姿者,由中正官將其推薦至朝廷,而後授予其高低不等之官職……”
就在曹丕翻閱著手中的奏疏之時,作為‘代表’奉上奏疏的陳群,也是同時在一旁為其詳細解釋起這其中的各項內容來。
其實說起來,自漢末宦官、士族間的爭奪亂政以來,兩漢實行了四百多年的察舉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
而黃由之亂後,由於各地軍的閥割據混戰,更是讓這套人材選拔制度走到了生命盡頭,被深深埋入了歷史長河。
而到了此時,隨著各路軍閥之間已經完成了相互間的吞噬合併,天下也相對的逐漸穩定下來,完成了區域性統一,國家也確實亟待一套更為規範、且行之有效的人材選拔制度的出現。
所以,趁著曹操新逝、曹丕急需穩固地位的大好時機,一個充分維護了世家大族利益的人材選拔制度,就這麼被陳群等世家大族的代表給整了出來。
“此九品官人法確乃為國選材之良法,然孤尚有些許未曾透徹之處,長文且容孤再思量一番!”
很快,在陳群的介紹與解釋下,這份厚實的‘九品官人法’奏疏便被曹丕翻看完畢。
只不過,雖然比起曹操來曹丕只能自然是平庸之輩,但他終究不是蠢蛋。
雖然陳群所獻的這份‘九品官人法中’各項制度看起來十分完美,但他又怎麼可能看不出這其中的危害?
因此,曹丕卻是並未當場給予陳郡這個世家大族的代表答覆,只是以未曾弄透徹此法為由,先將其打發了下去。
……
“九品官人法?哼,這是欺孤年輕,無先王之威望資歷麼?”
就在陳群告退後,瞥了一眼手中的奏疏,先前還對此讚譽有加的曹丕,此刻卻是一臉冷笑的將其隨手甩在了案臺之上。
說起來,雖然不管是在能力、威望還是才學上,曹丕都要比自己的老子差上一大截,但怎麼說也是在權謀鬥爭的洗禮中成長起來的,對於這種權謀鬥爭卻是熟悉得很。
所以他又怎麼會看不出來,這份與自家老子那‘唯才是舉’理念完全背道而馳的人材選拔之法,事實上就是一份為世家大族謀利之工具的事實。
就比如這‘九品官人法’中最為關鍵的‘中正官’,雖然其任命是由各郡長官推舉,但各郡長官有幾個不是豪門大族之人?由他們推舉出來的中正官,自然也肯定是豪門大族之人。
而且這麼一個完全掌握了別人命運前途的重要官職,他卻是沒有從中看到有任何相應的制約其權力的措施,完全就是靠中正官的道德感來實行‘自我約束’。
要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中正官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自己的喜好、偏愛。而這麼一群掌握了他人命運前途的人,自然而然就會受到別人的巴結、拉攏。
因此,想讓他們以‘道德’這玩意兒來進行自我約束,從而做到在人材選拔上的公平、公正,呵呵,這特喵哄鬼呢!
而這,還僅僅只是其中的一項弊端而已。像由此而產生的官吏結黨營私、貪汙受賄,甚至是出現明顯開歷史倒車的‘世卿世䘵’現像,那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所以,打心底裡,對於這‘九品官人法’,曹丕還是十分抗拒與反感的。畢竟自家老子搞了一輩子的‘唯才是舉’打壓世族門閥,現在自己一上位就給全盤否定了,那也太說不過去了不是?
只不過,明白歸明白、反感歸反感,但片刻之後,為了自己所揹負的振興曹家的‘歷史使命’,曹丕卻是又不得不不再次從案臺上撿起了那份‘九品官人法’來。
沒辦法,曹操可以憑藉自身的能力、威望與權力,‘任性’的壓制士族門閥,但曹丕可沒那個本事與資本歷啊。
而且與劉禪將國家的基石定位在普通百姓身上不同,在曹丕的觀點中,這天下的基石,卻還是那些掌握了強大資源與勢力計程車族階層。
再加上此時的王朝更迭,沒有經過原歷史上幾十年後司馬家的褻瀆,遠沒有發展到那種隨意弒君自立的無底限下作程度,曹丕自然也沒有‘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覺悟。
所以曹丕想要更進一步,完成自己‘以魏代漢’的歷史使命,那就只能與這些在他看來代表了‘天下基石’的世家大族合作,取得他們的支援。
否則,到時候萬一在以魏代漢的運作過程中,再出現一位荀彧這樣的‘清流’來,到時候他到底是殺還是不殺?
殺了,有損自己的正面形象。不殺,那就只能放棄稱帝,自己的皇帝夢化為泡影不說,整個曹家子孫以後也同樣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
“罷了,捨得捨得,有舍方有得!”
再次將手中的‘九品官人法’仔細翻閱了一遍後,曹丕終於還是做出了在他看來最為‘正確’的選擇。
沒辦法,為了‘以魏代漢’的平穩過度,為了不在這個過程中節外生枝,他只能先籠絡世家大族,畢竟自己的新王朝同樣還指望著這些人出力不是?
因此,在最後翻閱了一遍手中的官吏選拔之法後,曹丕最終卻是堅定的在上面以紅筆寫下了一個醒目的‘可’字!
至此,為了完成自己以魏代漢的大業,為了自己的‘帝業永祚’,就在曹操這個和世家大族較了一輩子勁兒的孤膽英雄剛去世後沒多久,身為其繼承人的曹丕,就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意志的決定,選擇了跟世家大族妥協,盡廢了曹操一輩子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