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連實驗都不曾,就像是憑空有了種子,自己種下去就成了。”
“反而父皇的確是難得的聖賢明君,之前民間對父皇全是稱頌之詞,父皇為了這天下百姓,在南陽發生水患時,曾三天三夜與大臣們商議賑災之法。
北牧入侵之時,更是不惜萬金之軀,御駕親征,當時為了擒拿北牧首領,後背受傷,傷口深可見骨。
平時裡更是不管傷寒病痛,從未罷朝。
夜裡常常批摺子批到三更天還未就寢。
試問,歷朝歷代,明君不少,但是能做到父皇這一步的,可有幾位?
上天感念父皇的一片愛民之心,降下神賜,才是正理。”
一個大臣也疾步出列。
“陛下,臣也認為杜若菱所言極是,臣當初便奇怪過,羅伊人一個普通農女,之前聽說在之家中並不受重視,且好吃懶做,也算不得聰明,怎麼就突然能種出這麼多高產作物來,甚至還有一些之前從未見過的作物。
而且微臣也打聽過,她並沒有花多少時間在種地上,除了播種的時候,其他時間都是託下人在管,她做的最多的就是在開鋪子,還有就是和五皇子、郭四公子等人參加各種宴會詩會什麼的。
這樣不安於室的人,別說種出高產作物和新型物種,就是把普通的糧食種好都難。”
吏部尚書張成忠曾經和羅伊人有怨。
他的女兒原本是得惠貴妃青眼,想要指給五皇子做皇子妃的。
結果羅伊人不僅不要臉的硬往秦密跟前湊,還壞了他女兒的名聲。
讓惠貴妃直接打消指婚的念頭。
雖然看到秦密現在的下場,他慶幸惠貴妃沒有給女兒和五皇子指婚。
但並不妨礙他對羅伊人的怨恨。
再者說來,他也沒有說謊,本來羅伊人能種出那些作物,他就覺得很奇怪。
“陛下,臣也贊同。”
“臣也覺得杜若菱所言有理。”
不管是和張成忠一樣,和羅伊人有怨,還是單純為了奉承乾帝。
反正在場的大臣,除了需要審案的三司會首,全都呼啦啦的跪下和楚蘊同仇敵愾。
葉菁菁都傻了。
而那邊羅伊人臉都漲成豬肝色。
楚蘊看著上面依然不動聲色,但是眼底深處明顯帶了期待的乾帝。
微微勾了勾唇角。
乾帝算得上是個明君。
可如果今天她只說羅伊人搶了葉菁菁的功勞。
或許乾帝也會審理。
可這個案子審理的難度,不言而喻。
不管羅伊人和秦密此時的行為多荒唐,好歹秦密還是五皇子,是乾帝的親兒子。
羅伊人那功勞不管是不是從葉菁菁手裡搶的,她交了東西出來,造福百姓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