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人種出高產作物的事情,自然傳到了知府的耳朵裡。
綿州知府樂壞了。
趕緊把事情上報京城,很快,羅伊人就去了京城,回來之後,就是寧伊郡主了。
這時候,她找到原主,說是要報恩,杜家受寵若驚。
當時杜家兩夫妻還很慶幸,自家女兒單純善良,才結下這種善緣。
他們生意做遍整個大秦,京城也有生意,自然訊息靈通。
他們可是知道,除了郡主這個封號,羅伊人經商也有一手的,而且還在京城結交了好些了不得的人物。
就連京城貴胄,甚至天家那位年輕有為的,也對她另眼相看。
這種人物親自上門來說要報恩,杜老爺差點產生一種他們杜家馬上就要改換門庭的錯覺。
原主也很懵逼。
不過她更多的是為羅伊人高興。
說到報答的話,她衣食無憂,無病無災,還真沒有什麼好求的。
所以說了客氣了幾句,以為這事就過去了。
結果羅伊人可不依。
她說要報恩,就一定要報恩的。
原主和杜家財物上不缺,唯一的念想,也是改換門庭,但是這事兒,可不是一個郡主能說了算的。
哪怕她功績再大,大秦的皇帝也不會讓她把手明晃晃的伸到朝堂上去。
那能怎麼報恩呢?
古代女子成親,相當於第二次投胎。
羅伊人就說了,你是我的朋友,還曾經對我有恩,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眼睜睜看著你跳進火坑。
你只管退了和周家的親,你的親事,我來替你安排,絕對找一個配的上你的好人。
原主其實有點懵的。
她就是一個傳統的閨閣女子。
從小被教育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再說從她記事起,就知道有一個未婚夫,從來沒有想過嫁給別人。
更沒有想過退婚是由她提出來。
這個年代雖然男女大妨嚴重,但是兩人自幼定親,兩家也沒有想過讓兩人到結婚那天才見面。
在禮教的允許下,也是讓他們見面培養感情的。
周家公子的爺爺是舉人,老爹也考了秀才,他年紀輕輕也已經考中秀才了。
就等三年後進京參加秋闈,得了功名回來,就和原主成親。
所以哪怕周家窮的叮噹響,兩家從財力上來說,一點不相配,杜家也從來沒想過退親。
再說周公子為人謙遜有禮,溫和雅緻,長相也周正,學問還好,在杜家這種急切想要改換門庭的人家來說,反而還覺得這是頂好的親事。
他們在周家還沒發達的時候,不惜出錢出力供他讀書,還把女兒嫁給他。
以後發達了,不得好好對自家閨女?
不得拉拔拉拔自家不成器的兩個小子?
原主把這些話和羅伊人一說。
羅伊人直接嘲諷出聲。
然後羅伊人就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