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內安靜。
窗外依舊下著傾盆大雨,拍打著屋簷窗戶。
如此大雨。
宋知書不打算出去。
安心在住處休息。
昨日接的三個活,也不急這一兩日。
眼下當務之急,應當是研究自己腦海當中的寶塔。
“儒道。”
宋知書來到書桌面前,他執筆落字。
儒道分兩部,一種是先秦之前的儒家思想,一種是先秦之後的儒家思想。
宗旨便是人道大倫,愛與敬。
孔聖之意,以人為本。
先秦之前,儒家乃是諸子百家之一,無有高低之分。
但百家之後,儒家獨大,等到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後,儒家就徹底演化成了更深層次的‘儒’。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個字,禁錮天下人的思想,是封建王朝統治者最強的手段,幾乎沒有之一。
武力上的征服,永遠沒有思想上的禁錮可怕。
仔細想想,自漢王朝之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貫穿歷史長河。
“不知當今儒道是何儒道。”
“但按照我體內寶塔來說,顯然與統治無關。”
“儒學的真正核心,說到底無非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根。”
“體內凝聚的儒家正氣,或許是與這個有關。”
宋知書心中琢磨著。
他現在想要搞懂怎樣才能獲得儒家正氣
常規的儒家禁錮肯定毫無關聯。
涉及到正氣。
那這個氣,自然便是浩然正氣。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宋知書喃喃自語。
這是正氣歌。
講述的便是什麼是浩然正氣。
並且華夏文明當中,孟子最先提出浩然正氣。
“敢問夫子惡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