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活塞是NBA最早的幾隻球隊之一,甚至在NBA聯盟還沒有成立的是,活塞隊就已經與1941年建成,當然,那個時候他們還在韋恩堡。
活塞的隊名源於它的建立者,汽車活塞製造巨頭佐爾納,從創立之初到加盟BAA(NBA前身),活塞一直都是當時的強隊,雖然他們沒能獲得總冠軍,卻也在55、56兩年殺入總決賽,只是最後都敗給了當時還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湖人隊。
1957年,活塞搬遷到了工業城市底特律,這一次遷移和當年火箭從聖地亞哥遷到休斯敦一樣,不得不說是“天作之合”,休斯敦是航天城,而底特律則是不折不扣的汽車之城,活塞這個隊名實在再適合不過了。
可來到底特律以後,活塞的成績卻一直沒有起色,無論是底特律未來的市長戴夫賓,還是強力中鋒鮑伯蘭尼爾,都沒有辦法帶領活塞哪怕接近一下總冠軍寶座。
直到1981年活塞得到了建隊基石中的第一塊石頭——伊塞亞托馬斯,這個不起眼的小個子開始成為這支活塞的靈魂。
隨後的幾個賽季,活塞在選秀與交易市場上開始了各種神操作,1981年11月他們從西雅圖交易來了維尼約翰遜,板凳上有了充足的火力;1982年他們從騎士交易到蘭比爾,內線有了肉盾和不要臉的防守者;1983年他們將教練換成了查克戴利,球隊有了大腦和精神領袖;1985年他們又在選秀大會上摘得喬杜馬斯,後場有了出色的防守者和穩定得分手;1985年的交易市場上,活塞又得到了“牛肉佬”裡克馬洪,大前鋒的位置上有了防守苦力,與蘭比爾組成哼哈二將。
一個相對完整的首發陣容加教練組合已經成型,活塞目前還缺少的,是板凳上的內線全能替補,一個強力的攻擊型小前鋒以及一個X因素。
而其中,攻擊型小前鋒的匱乏,讓活塞在2月22日在主場喬路易斯競技場(原主場銀頂球館因為受損而暫時無法使用)對陣開拓者的比賽中,無法抓住對方最薄弱的環節進行攻擊,這讓開拓者是壓力大減。
由於德雷克斯勒本場同樣受到感冒影響(八成是被甘國陽傳染的)缺席,所以帕克森被提到了首發,特里波特則繼續出任首發控衛,瓦倫丁本賽季已經報銷,剩餘的比賽包括季後賽他都將無法參加。
開場後,主場作戰的活塞隊進入狀態很快,先是托馬斯在罰球線附近用假動作晃過波特,然後前傾跳投命中,為球隊首開紀錄。
之後活塞的大前鋒肯特本森又一個高難度的左手勾手命中,還造成了米切爾桑普森的犯規,加罰也進,活塞以5:0開局。
但開拓者已經有了強隊風範,波特雖然是新秀球員,但在開拓者大半個賽季,進攻中他已經深得球隊的精髓,那就是拉姆齊的三個詞“Run、Run、Run”,就是突出一個快字。
發球後他快速運球過半場,然後在活塞防守還沒有落位的情況下,依靠甘國陽的一個擋拆直接殺入籃下換手上籃得手,此時蘭比爾還在罰球線的位置沒來得及落位呢。
活塞隊同樣很快,雖然本賽季戴利開始對球隊進行防守改造,但在當時的聯盟環境下,常規賽進攻當中的快速風格永遠比磨磨蹭蹭打陣地效率更高,剛剛失分的活塞立馬一個長傳交到托馬斯手裡。
托馬斯像風一樣直殺前場,開拓者的球員也都狼奔冢突地回防,但喬杜馬斯此時已經在左側底線落好了位置,托馬斯一個精準的傳球傳到了杜馬斯手中,杜馬斯手起刀落,15尺底線跳投命中,7:2。
“快如旋風的進攻,不得不承認,這兩隻球隊在進攻當中有著許多的相似點,快速的突進,精準的側翼投籃,還有內線的及時跟進,簡直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底特律本地電視臺的解說員這樣說道。
他說的沒錯,從進攻風格上來說,開拓者和活塞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本場比賽德雷克斯勒沒有上場,開拓者首發的是帕克森,那麼兩者的相似點就更多了。
快攻中的兩翼迅速拉開,中路強力突進外加內線跟進,可以肯定他們在訓練中練習的進攻套路肯定差不多。
這也是之前幾個賽季兩支球隊“攻勢籃球”所留下來的遺產,快速進攻、輕鬆得分的理念已經深深印刻到了球員的比賽習慣中去了。
所以從第一節開始,雙方開始了對攻大戰,兩邊的命中率極高,攻防轉換速度也非常快,甘國陽作為中鋒,幾乎沒有獲得持球單打的機會,倒是在一次快攻中依靠補籃得到兩分。
正因為如此,他和蘭比爾倒也還相安無事,兩人身體對抗並不激烈,蘭比爾也是一副迷迷糊糊的裝純潔的樣子,配上他不錯的面容,還真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感覺。
第一節應該說都打得波瀾不驚,開拓者在開場落後的情況下,一分一分的往回趕,在首節結束前的最後一攻,範德維奇在三分線外胡亂扔了一個,球自然是彈筐而出,但是甘國陽眼疾手快,在到點前起跳壓過了蘭比爾,左手輕輕一點把球點進了籃筐!
由於這一球是三分遠射,所以彈起的特別高,甘國陽是全力起跳,在空中拿到球后他原本像把球扣進去,但時間不夠了,只能碰一下球爭取把球點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