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如今只有皇帝一個兒子,也是她唯一的孩子。其實她生育的不止這一個,她的第一個兒子是先帝的長子,那時候她是皇后,那個孩子佔了嫡又佔了長,本該是板上釘釘的太子,但不滿十歲就因天花夭折。她還有一個最小的孩子,是個女兒,封端陽帝姬。端陽十三歲那年嫁去了匈奴和親。
聽說帝姬死於匈奴部落的叛變,是被斬首的,好像是嫁過去兩年後的事。雖然現在匈奴已經臣服了。
其實太后當初雖然貴為皇后,很多事也做不了主,因為先帝最寵愛的是李貴妃。她沒辦法在長子瀕死的時候要求先帝把他留在宮中醫治,只能按規矩挪出宮外以免危及龍體;她也沒辦法阻止端陽去和親。
太后現在老了,那些事都如過眼雲煙,恨的人愛的人都不在了。
其實這個老太太的性格是很奇怪的,面上看著是有些孤僻,心裡頭卻期盼著熱鬧——林媛是這麼認為的,從太后那不同尋常的笑的樣子裡看出來的。
再則,太后對外總說喜歡一個人待著,不喜歡被打擾,但她還是吩咐了四個新妃來服侍。林媛覺得,無論她為了什麼目的,終究有一分是為了她自己的熱鬧。不管真情還是假意,看到年輕人身上鮮活的生機,她會覺得開心些。
因為太后心裡很苦,所以整個長樂宮都透著一種死寂的氣氛。但她還是懷著對生活的期盼,所以才渴望熱鬧。
其實這樣的人最難伺候,林媛一邊分析一邊在心裡叫苦。有時候她會很安靜,若你打擾了她便是大罪;有時候她又嫌你太安靜太沉悶,沒有讓她開心。老人古怪的性情和小孩兒刁鑽的脾氣是一樣的。
這個頭頂上寫著“太后”倆字的BOSS有點難刷哦。
這時候菜品都上完了,太后也不再對林媛她們問話。
傳膳的內監唸了一句“恭請皇太后用膳”,林媛三人忙上前服侍。太后坐南朝北,林媛她們站在兩側,太后的對面是一個嘗膳的太監。
先是嘉貴人給太后盛了一碗紅豆飯,太后點頭接下了。而後葉承衣拿著筷子要給太后夾菜,但猶豫著伸不出手去。她並不知道太后愛吃什麼,外一錯了讓太后不喜就遭了。可惜盛飯的活被嘉貴人搶了,她只能和林媛一塊兒佈菜。
嘉貴人是個爭強好勝的,看葉氏猶豫就自己伸筷子去夾菜。林媛知道她一直是這個德行,求勝不求穩,好表現不顧風險。當初第一次覲見太后的時候,祥妃和柔妃兩個爭著要服侍太后,其餘的人誰都不敢出風頭;只有嘉貴人刻意地穿素淨的衣裳來博太后高看一眼。
其實嘉貴人敢伸出筷子來,並不是賭,而是心裡有底的——她父親在豫州做官,是個不入流的從五品,但管的卻是鹽稅,油水最肥。她拿著家裡給的幾十萬兩銀票來宮裡上下打點,日子過得比旁人要好很多,也花高價買來了太后和皇帝的喜好。
她毫不猶豫地夾了一片茄盒放到甜白小碟裡頭,嘗膳內監嘗過後,她又夾一片奉給了太后。
太后瞧了嘉貴人兩眼,卻是一伸手推開了茄盒,揚臉對門邊的太監道:“劉盛,去傳旨,免了張尚食的職。”
太后這話一出,屋子裡的宮女都跪下了,嘉貴人看得心驚也跟著跪下,心裡卻是莫名其妙的。太后看著她暗暗地搖頭,身為太后,自己和皇帝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都是宮裡的禁忌,用膳時也有“不過三”的規矩,就是怕有心人知道了自己的喜好來投毒什麼的。這茄盒的事,是她特意放出去的訊息,若哪天有人真的夾了茄盒給她,她就要警惕此人是否是刺客。
不過面前的嘉貴人是可以放心的。嘉貴人的祖宗八代她都查得清清楚楚,除了父親貪財其餘一律清白。這個訊息能傳給嘉貴人是因為尚食局的宮人嘴碎,所以太后只是撤了尚食局的總管姑姑。
太后想著這些,心裡不禁有些無奈。這麼多年了,她竟是從不曾吃過一頓舒心的飯,從不能對喜歡吃的東西大快朵頤。她和皇帝兩個人都是這樣子,他們害怕穆武王和端旭王賊心不死。
太后想起穆武王心裡就煩悶,對跪著的嘉貴人更添了不喜,便看向林媛和葉繡心兩個人。
二人知道她們必須上前佈菜了。但葉繡心瞧著方才太后微怒的樣子,雖然猜不出發生了什麼,卻明白了這佈菜的活是個燙手洋芋,遂就不肯伸筷子。
她小心謹慎,但總要有個人伺候太后,兩個人都不動彈就兩個人一塊倒黴了。林媛心思一轉,偷眼瞥了太后一眼,便拿湯匙舀了一小碗芙蓉燕菜。
太后接過來,面色稍霽。其實她不喜歡芙蓉燕菜,但她想要吃的就是這道湯。方才她只是往這湯上瞧了一眼,林氏就很機靈,知道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