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守備,一會你就去錦衣衛處,按照九營編制,領取三年拖欠的軍餉,以及這兩次拖欠的皇上的賞賜然後帶著人去軍營發放。”低頭沉思了下“記住了,即便是這次在叛亂裡死去計程車兵,也要一文不落的發放給他們的家人,這一點非常關鍵。”
楊老爹就磕頭領受。
“監軍太監被亂兵殺了,我再給你派一個,這是規矩。”然後叫過身邊跑腿的小太監“小楊子,你跟著我歷練多年了,這次你就去做這個監軍太監吧。”
這個小太監被這突然的幸福打擊蒙了,好半天才明白過來,趕緊趴下給李公公磕頭,哭泣著感激“多謝乾爹栽培,兒子一定——。”
李公公就揮了揮手“好啦,好啦,好好的陪著楊守備幹,幹出個名堂來,不要給我丟臉。但記住了,監軍太監的本份,只看,只記,不參與指揮排程,不得瞎說亂動手腳。一旦你越了規矩,小心乾爹我不念情份,直接砍了你。”
這一番談話,雖然讓人感覺到陰森森的背後發冷,但其實也表達了這個鎮守太監的本心。事情有了一次,但絕對不能再出第2次。能把這個民間淹沒的千總直接超恩提拔成守備,並且直接將九營交給他,目的就是換一換這官場的黑暗腐敗之氣。
在楊老爹的脖子後面加把刀,其實更多的希望是他能將這事情做好。老的官僚是指望不上了,就看看這個新的人吧。
至於監軍安排,在大明早已有之,還不是那個以文御武的國策決定的。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認為,文臣都是忠心的,武將都是腦後有反骨的,大明當然也不能免俗。大明的皇帝怕那些功勳武將造反,於是他們做了第1件事情,用藍田案,大殺特殺武將,動搖了武將的根基,扭轉了開國的慣例,武將為主文臣為副的根本。
然後在土木堡之變中,徹底的將所有的武將勳貴一網打盡,徹底的剷除了武將的根本,使得朝廷官僚的結構,從開國時候的武將為首,轉變成了以文官為首的格局。
其實大明真正走向滅亡,就是從這土木堡之變開始的。武將集團徹底的覆滅了,文臣集團徹底的掌握了中樞開始的。
而一個國家,喪失了武力的保護,僅僅靠著一群耍嘴皮子的人,發展的富足如南北宋,就是讓一個孩子抱著寶貝。而發展到了現在的大明,鐵血大明的根本,只能用嘴皮子保護,這可能嗎?
武將集團幾乎被徹底掃蕩乾淨,但是文官集團仍然不放心他們,於是文官監軍就應運而生。用文臣來監視武將,這也是文官集團想要達到的目的。
結果文人們卻有一個通病,那就是自視過高。他們沉迷於運籌帷幄千里之外的迷夢,但是這個年代都是8股取士出來的所謂人才,虔誠的堅信半本論語治天下。而當初李善長只不過是一句笑話,一種自謙罷了。
結果就是他的自謙,結果卻被奉為經典,朱明理學之後,更被大大的推崇,讓文人們認為,自己對論語那是再精研不過,這就足可藐視天下了。所以盯緊武將,替代他們,用文官來治理武備,就成了自然而然。
結果他們就忘記了,文官可以治理天下,但絕對不可能用文官開疆拓土,更不可能用文官來保衛這片國家。
而以文御武,最終變態的發展成,重文輕武,最終害了這個國家。
文官當監軍,他們帶著骨子裡對武將的輕視,自然有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對武將指手畫腳。
而當時武將對文臣,簡直就俯首帖耳的像一個乖狗,根本沒有半點反抗的能力和想法。於是整個軍隊,其實就處於一種外行指導內行的可怕的境地。
只要武將稍微有一點亂說亂動,文官就可以上下抱起團來,對任何一個雖然卓有成就,但敢於挑戰文官集團的傢伙給予最嚴厲的打擊,不惜自毀干城。
戚家軍的教訓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