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劉幾過來,甘興和於成越急忙行禮:“見過太尉!”
劉幾看了看兩人,點了點頭,走進了帳房裡。帳房裡的眾人急忙行禮。
看了看眾人,劉幾沉聲道:“你們這裡聽說事情不多,有沒有手頭沒有要緊事情的人?”
甘興忙道:“回太尉,我們幾個,已經許多日子沒有事情做了,天天在這裡數螞蟻——”
“不要嘴貧!”劉幾沉聲道:“若是沒有事做,來幾個到我那裡。安將軍回來,告訴他一聲就好。”
幾個人躬身稱是。
劉幾看了看帳內的情景,暗暗嘆了口氣。當初從隨州去救唐龍鎮的時候,參謀是最忙的人群,幾乎日夜不休。現在卻成了最閒的人員,天天沒有事情幹。狄青不用他們,不如自己用起來,好好規劃一下將要到來的戰事。有沒有再說,總不能把人都閒廢了。
崇政殿裡,杜中宵安坐位子,聽著上面的趙禎道:“今日召眾卿來,是因西北戰事。昨日有狄青送來奏章,言其已安排兵馬,準備攻略党項。賈太尉,狄青一軍如何安排,你講給眾人,看其如何。”
賈昌朝捧笏稱是,道:“依鎮戎軍狄青所奏,其治下現有兵馬二十八萬七千五百人,槍炮精足,馬匹眾多。全軍結成大陣,沿葫蘆川河谷北行,直取賞移口。穀道兩側雖有道路,然党項兵馬不足,無法遲滯大軍行進。攻取賞移口後,分兵兩路。一路由狄青親自帶領,去攻党項之韋州監軍司。另一路則由劉幾帥領,去攻西壽監軍司。每路約十五萬人,党項必不能抵敵。取了兩監軍司後,合兵一路,去攻鳴沙。奪佔鳴沙縣後,大軍掃清周圍,先在那裡駐紮。而後選擇精幹人員,修築從鎮戎軍到鳴沙的鐵路。以後有了鐵路支撐,大軍直上,去攻取靈州。”
一邊的王德用道:“如此行軍雖然遲緩,卻最穩妥。鳴沙位在群山和黃河之間,鐵路修到那裡,大軍再無阻滯。以那裡為依託,進攻靈州是最合適的。”
張方平聽了,不由皺起眉頭:“如此作戰,必然遷延時日。不知狄太尉預計,攻取鳴沙約需要多少時日?修好鐵路又要多少日子?什麼時候可以進攻靈州?”
賈昌朝道:“狄太尉預計,年底之時,應該可以攻佔鳴沙縣。而後調集人馬,修築鐵路,約到下年夏季,鐵路就可以修通。到了下年秋天,大軍可以直取靈州。”
張方平聽了不由搖頭:“太尉,大軍一動起來,消耗的物資可不是在鎮戎軍時可比。僅僅做攻靈州的準備,就要一年,時間未免太長了些。朝廷雖然物資充足,如此也會困難。”
賈昌朝道:“有什麼難的?去年兩淮收成極好,和買了許多糧草,沿鐵路運過去,路上又少不了多少,足夠支撐。近三十萬大軍,不如此小心,只怕會出亂子。葫蘆川雖然平坦寬闊,兩則山中卻有不少穀道通向党項。大軍如果分散,党項從穀道中出兵,只怕會吃他偷襲。好水川一戰,本朝損失不少,不可不引以為戒。那裡地形複雜,大軍聚集比分散好。”
張方平道:“可近三十萬大軍集中在一處,從鎮戎軍為他們運糧,可不容易——”
賈昌朝道:“大參不必擔心這些,狄太尉已妥善安排,軍中自會有人運輸糧草物資。”
張方平微微搖了搖頭,也懶得再講。向前線供應物資是三司負責,近三十萬大軍,需要的可不是小數目。糧草是運輸容易,可僅僅兩淮和買的怎麼夠?這樣打法,需要數路供應,動靜可就大了。
文彥博道:“我看杜中宵丞在河曲路時,幾次作戰,都是數萬人,分兵幾處,每次速戰速決。這樣遷延一兩年,徐徐而進,委實周全,可朝廷要支援人們,確實不易。”
賈昌朝道:“此次攻靈州,是滅國之戰,豈是以前的戰事可比?朝廷需集中全力,保證這一戰!”
一邊的歐陽修道:“近三十萬大軍,用一年時間,攻取鳴沙,僅僅是佔據葫蘆谷而已。這樣安排是不是過於拖延,還是再議一議。”
趙禎見樞密院和政事堂爭得厲害,道:“狄青已去鎮戎軍數月,熟知那裡的地理軍情,如此安排自然有其合理之處。不過,近三十萬大軍如此謹慎,是不是過於保守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