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半仙道:“不管對方目的是什麼,你來了,對我卻是助力。”
善於藉助他人的力量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必須。
成功往往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的,不僅需要有許多人幫忙合作,更需要有不斷的對手促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有阻礙的力量,有推動的力量,只有阻礙的力量,只有當一個人對什麼東西產生阻力的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就像橫臥在激流中間的一塊岩石。
只要把“堅持”作為一種作風,一種責任,一種擔當來堅守,那麼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條件下,就都能做到激流勇進。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
以堅持的韌勁和拼勁,為不斷強大突破阻礙不斷貢獻自己的力量。
艱難困苦的處境迫使我們不得不有所作為。
在這樣的處境下,我們會發展出全新的才能,而這些才能的種子一直在我們身上深藏不露,我們也不敢相信自己能夠展現出這些才能。
人們喜歡對抗和爭鬥,因為那樣我們才更加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當一個人無力去完成一件事時,不妨向身邊可以信任的人求助,也許對我們來說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卻可能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鬆搞定。
與其自己苦苦追尋而不得,不如將視線一轉,呼喚那些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可是就某種意義而言,希望即一個人的潛力。
當他實現了這個潛力,他的希望便隨之徹底破滅。
姜夕顏道:“你我既為盟友,現在又休慼相關,放心吧,本姑娘不會丟下你不管。”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人生在世豈能沒有三五好友?如何擇友,看似簡單,卻最體現人生智慧。真正的朋友在於心神交往、惺惺相惜,不看錢、不重權、不謀利,以道義維繫、以真情感召。“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曾言,朋友賢明與否,往往關乎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朋友之間互相麻煩,其實就間接地給了彼此很多聯結,然後賦予彼此相處的時間。時間久了,這感情,誰規定不是真心的呢?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一種共生共存的關係。我們都應與別人和睦相處,都應互相幫助互相體諒,多給對方開方便之門。有時,那怕只是做了一點小事,也會換來別人的感激之情。
一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只是因為沒有找到相干的地方。只是仔細去想,萬事萬物之間必然是有干係的。
我何其期盼有一種歸屬感,榮辱與共;我希望成功和失敗都是“我們”的事,而不是遠遠旁觀者,客氣的看“我”成功或失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
人類命運共同體。指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高山流水”的知音之交、“卒相與歡”的刎頸之交令人神往,其實“何以為友”的答案不難給出,但總有人動歪心思,將友情與利益綁在一起。他們或是表面兄友弟恭,講究共同進退,大搞“政治同盟”;或是貌似無話不談,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沆瀣一氣;或是臭味相投,編織利益鏈條,尋求官商勾結。
夫萬載之遠,天地之分,無九州七海之謂,世間諸族,本骨肉之無間,交相親愛,同涉滄桑。百代之遙,神帝立國,無三陸華夷之隔,普天萬民,皆兄弟之共融,平安諧樂,共輔英主。天下何以裂分,兄弟何以征戰,人心何以背離,東陸北陸血肉之親,何以竟成寇仇。吾每思及此,常自扼腕。
《新唐書·魏徵傳》有言,“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這幾句話大意是:思考危險發生的原因就可以安身立命,洞察動亂的“所以然”就可以天下大治,以敗亡的歷史教訓為鏡鑑則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每一個有能力或每一個有影響力、受到人民愛戴,以及有大功勞,軍權、政權在手的人,都是潛在的仇敵。無論你知道不知道停止,都會被排除。最簡單也是最迅速的手段,莫過於製造冤獄。
原本看上去異常和睦團結的大家族,因為外公的“正直“、“不作為“而變得分崩離析。但外公並不承認是自己的過失,他一直認為年輕人一定要靠自己,而不是依仗前人的蔭庇苟活一世。
人與自然息息相通、命脈相系,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髮展的必然要求,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
皇帝本可自由地處置兩性關係,而由於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處置又關乎著整整一個家族以至一群家族的興衰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