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鯉的電腦音響裡,兀自播放著杜如會微博上的一段音訊。
“周組長,你為什麼要故意將《國學正典》扔在地上?是因為這本書威脅到了你弟子的書籍嗎?”
“杜如會,《國學精要》雖然是我弟子的書,但是我並沒有區別對待。我認為《國學正典》是糟粕文化,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國家圖書獎的評選。我是組長,我有決定權!如果你不服,可以去管委會告我!”
“一句話就宣判一本書的生死?你是組長沒錯,但是國學小組不是你的一言堂!你敢不敢讓大家一起投票,看看這本書到底有沒有資格代表國學組參與最終將的角逐?”
“呵呵,投就投,滿足你!”
“杜如會,現在你服氣沒有?你眼裡完美無缺的《國學正典》只拿到小組第二名!根本沒有資格代表國學組參與評選!這就是命!”
……
這段錄音,卻是周道鯉跟杜如會在國家圖書獎評選會場的對話。沒想到竟然被杜如會完完整整的錄了下來。
這是一段除了國學組評委外,再無人知曉的秘辛。沒人想到,原來被指責為內部欽定的《國學正典》,起初根本就沒有拿到參選資格!
而否定這個參選資格的人,正是指責《國學正典》獲獎有黑幕的周道鯉!
“臥槽,還有這種事情?《國學正典》根本不是內定啊!內定書籍還會被周道鯉否決?周道鯉這是賊喊捉賊吶!明擺著他想保自己弟子的書。”
“也不一定。根據規則只有小組第一的書籍才能參與最終獎角逐,《國學正典》獲得第二名仍舊入圍,這不是黑幕嗎?”
“樓上在發言前能不能先調查一下實際情況?這次以第二名身份入圍的書籍可不止《國學正典》一本,各個小組加起來足足十幾本。我得到的資訊是,此次有幾本小組第一的書籍涉嫌了抄襲,所以被撤銷了資格。由其他組的第二名書籍補上。可以說,《國學正典》能夠入圍完全是運氣,根本不是黑幕。”
“我也聽說了。看看入圍書籍就知道,確實有幾個小組被撤銷了參選資格,要說裡面沒有事情誰也不信。周道鯉這是惡人先告狀啊,明明是他玩黑幕欽定親信,排除異己,到頭來反倒是扣到了王老師的頭上。其心可誅!”
網友們在聽到這段錄音後,紛紛發表評論。
王庸搞沒搞黑幕不知道,但是這段錄音卻是實打實的證明了周道鯉在利用職權玩手段。
音訊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經過一段短暫的空白音之後,再次響起。
只不過地點似乎換了,有杯盞跟音樂聲音響起,似乎是在茶樓裡。
“你這小姑娘怎麼回事?做事沒有一點眼色?咦,小姑娘你這雙手生的倒是挺好看的,詩經裡講柔荑,就是說的你這樣。你想學詩嗎?晚上去我家我教給你啊!多讀點書,對你們這種打工的小姑娘很有好處的哦。別動!你以為我摸你手是耍流氓呢?我是在教你體悟詩句的含義!別不知好歹!”
“老李,聽說王庸今天去你們學校找你了?”
“是,不過當場就被我罵了一個狗血淋頭。一個毛頭小子竟然妄想替聖執筆,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這種事情明明只有我們道鯉兄才有資格幹,王庸哪怕只有這麼個想法也算是僭越了!必須給他點教訓才能讓他知曉自己到底什麼身份!”
“老李所言極是。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必須給他點教訓。我倒是有一個主意,他不是想要編纂《國學正典》嗎?咱們給他來個釜底抽薪,不讓任何圈內學者跟他接觸,也不讓全國各大圖書館開放古籍給他借閱。沒人又沒資料,看他能翻起什麼大浪來!不過這事還得道鯉兄出面,這華夏國內也就只有道鯉兄能夠號令眾學者了。”
“你們呀,心思一個比一個賊!但是,卻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認為此法可行……”
音訊裡先後出現了三個人的聲音,還夾雜著一個小姑娘的驚叫。
對於學術圈瞭解不多的網友聽完後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誰是誰。
但是並不妨礙他們聽明白了這段音訊的內容。
原來真的有人故意搞王庸!怪不得王庸在宣佈啟動《國學正典》編纂計劃之後,就忽然擱淺幾天,然後不顧輿論壓力找來了東洋跟南韓的學者,一夥人隨後還奔赴灣灣編纂。搞得王庸很嫌棄國內一樣。
當初還有一大批人罵王庸,現在卻是一切真相大白了!
被人封鎖了人脈跟圖書資源,王庸除了這麼做還有什麼辦法?
“艹,聽得我一肚子火!這群學術圈的人渣,根本不配教書育人!學術上玩不過別人,就背地裡搞破壞!尤其第一個聲音,那還是人嗎?簡直就是披著人皮的禽獸!猥褻茶樓小姑娘,還TM講的這麼道貌岸然!一聽那話就知道不是第一次幹了,這種人就應該直接拉出去打靶!”
“原來王老師編纂《國學正典》還有這麼多曲折?如果不是這段錄音,恐怕我們一輩子都被矇在鼓裡。王老師好樣的,遭受這麼一群學術軍閥的欺凌也沒放棄,最終《國學正典》不光問世,還拿到了國家圖書獎!牛批!等上市,我一定買一本支援一下!”
“兄弟們發現沒?這段音訊裡的第三個聲音,跟之前第一段音訊裡的周道鯉聲音一模一樣!而且根據對話內容推測,學術圈也只有周道鯉有這種能力封鎖王老師。所以我認為第三個接話的聲音就是周道鯉!”
“很顯然的事情嘛!對話裡不都提到了‘道鯉兄’?除了周道鯉還能有誰?我倒是好奇第一二個聲音是誰……”
“第一個是燕大教授李正一,別問我為什麼知道的。”
“哈哈,樓上仁兄估計是李正一的學生。既然樓上為了正義自爆,那我也犧牲一回。第二個說話的是我們交大的教授高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