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王庸露出這種笑容的時候,就代表著對手倒黴的時候。
只是問題已經提出,記者們總不能收回吧?
何況,說實話,這些記者還真想聽聽王庸對東洋的評價。就像是王庸在南韓指出了南韓文化中存在的弊端一樣。
王庸坐回休息椅,似乎做好了長談的準備。
“說真的,你不問我這問題,我也打算主動提及的。原因就是你說的,在華夏確實存在一批毫無理由擁護東洋文化的年輕人。就在今天,華夏微博上還引發了一場爭論,其中一方就是喜歡你們東洋文化的粉絲。”
聞言,一干東洋記者不由露出得意神色。
東洋雖然論學輸了,但是在文化擴散上還是遠遠領先華夏一頭的。看,就連華夏自己國家的人,都喜歡東洋文化到不惜跟同胞開罵呢!
只是這種話記者們沒有說出來。
王庸眼中閃過一抹笑意,似乎看出了記者的心思。
“本來呢,我是想要發表一篇長微博,好好分析一下兩國文化的對比的,也算是給此次東洋之行畫上一個句號。但是恰逢你們問起,我就直接在採訪中說了吧。”
王庸稍微一頓,隨即又道。
“不管是你們東洋人自己,還是那些仰慕東洋文化的粉絲,都認為東洋文化中有一個特殊的優點,那就是禮貌。這種禮貌體現在東洋文化的每一個細節裡,見了朋友鞠躬問好,買東西必然道謝,跟上司說話畢恭畢敬。確實是一個讓人聞之仰慕的社會秩序。”
東洋記者全都笑了起來。
沒錯,這就是東洋人最引以為豪的一點。也是無數外國人用東洋舉例來批評自己民族的一點。
像是華夏,就有著無數人常常用東洋人有禮貌來批評華夏如今的風氣。
在華夏,提及東洋兩個字,儼然已經成了禮貌的代名詞。
王庸不動聲色,繼續道:“只是,我想問問,你們東洋人可曾真正的反思過這種禮貌背後存在的問題?”
“啊?問題?禮貌還能有什麼問題?”東洋記者不解的問。
“禮貌沒有問題,但是當禮貌變成一種冷漠僵硬的習俗,就成了問題。看你們的眼神,似乎不信。那麼我就說幾件事情,你們自己體會下,這種禮貌的背後,是不是真的只是禮貌。
我記得東洋航空曾經發生過一次123空難,對吧?而那次空難,除了不幸罹難的乘客,另一點也引發了我的注意。那就是你們引以為豪的禮貌。
據報道,空難發生的當天,陸自隊就第一時間趕往了現場。這種反應速度獲得當時不少人的稱讚。只是,趕到現場之後呢?陸自隊發現天黑了,同時下起了雨。然後竟然做出一個讓人愕然不解的決定。全體隊員先在山下的溫泉賓館休息一晚,等到第二天雨停了天亮了,再上山搜尋倖存者!而僅存的幾位倖存者,就這樣在悽風冷雨中渡過了一晚!”
“王老師,我打斷一下。”這時,一個東洋記者忍不住舉手道。“我覺得這是陸自隊的紀律問題,而非東洋文化的問題,況且這跟禮貌也扯不上關係啊!”
“所以我說你只看到了表面。陸自隊也是東洋人,也是從小受到東洋文化薰陶成長起來的,並且從軍之後受到更嚴格的東洋文化束縛。空難事件所反映的,其實就是你們東洋人表面禮貌背後,存在的冷漠或者說麻木不仁。
假如你們覺得一個案例不夠,還有。
福島地震。即便是驚慌失措往外奔逃的民眾,依然保持著你們最自豪的禮貌,井然有序的排著長龍,沒有人逾越。我記得當時華夏網民以及部分媒體,都對你們這種行為盛讚不已。覺得你們民族的自律性真的達到了一種非常高的地步。
可沒人注意到,另一條通往災區救援的道路上,卻是車輛罕見。一進一出,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同樣發生過地震的華夏,在那個時刻呈現的卻是截然相反的畫面。
往外出的道路上幾乎沒有什麼車輛,但是通往災區的救援道路上,卻被各種車輛堵塞的滿滿的。每一輛車都載著救援物資以及人員。以至於後來華夏政府不得不釋出公告,要求華夏民眾不要再前往災區救援了,因為參與救援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多到已經堵塞了救援道路!
有一張福島災區人民食物發放現場的圖片,裡面災區人民井然有序的領取賑災食物——一個麵包跟一瓶水。而華夏災區圖片上,則是一堆人圍著領取點,似乎在哄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