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庸笑著搖搖頭:“別忘了,我可是武者。”
華夏記者尷尬的摸摸腦袋:“我倒是忘了這一茬了,這種體力消耗對您來說確實不算什麼。不像是千葉真昔,純粹在作死了。”
“千葉真昔也不能說作死,他是一個罕見的學術保守主義者,也就是說他對於古代奉行的一些原則會不遺餘力的貫徹。古代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體力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千葉真昔雖然不會武功,但是我觀察過他體質,堪比一個初級運動員。顯然他這些年一直在堅持運動,更別說聖櫻山是他從小就玩耍的地方。顯然,他是有信心的。”
“這樣啊。”聽了王庸解釋,一眾記者恍然大悟。
而旁邊跟隨的組委會工作人員,立馬悄悄將王庸的這段分析傳達給組委會。
組委會頓覺有理,依葫蘆畫瓢,又傳達給了現場觀眾。
本來滿滿憂色的東洋民眾,頓時放下心來。
改口稱讚起千葉真昔的數十年如一日的堅韌品格來。
如果讓他們得知這個分析是王庸給出的,不知道多少東洋人會氣得跳腳。
山上。
提速後的千葉真昔已經將王庸遠遠甩在身後,領先三題。
而王庸這邊也說了要開始提速,可還沒來得及提,就遇見了一道頗費時間的題目。
“八股文——不以規矩”。
題卡上的字數很少,可是需要的答案字數卻是成百上千倍不止。
很顯然,這是一道要求答題者以八股文的形式論述“不以規矩”這四個字的。
不以規矩四個字出自《孟子》:“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意思是: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舜那般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無法治理好天下。
這本是一個簡單的考題,可以闡述出來的內容也很多。
但是壞就壞在八股文這三個字上。
眾所周知八股文是明朝時候興起的一種文體,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
就跟現在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一樣,只是規定更為嚴格,起承轉合絲毫不能出錯。
這是一種被廣為詬病的文體,可也並非一無可取之處。這種文體其實只是一種寫文的推薦格式,照著此格式去寫,會流暢許多。創立之初本沒有錯,錯就錯在後世將其規定為了必須文體,所有考生必須使用這種格式去寫,束縛了人們思想。
王庸運氣也是不好,偏偏抽到了這麼一道考題。
這種題目卻是沒有投機取巧的餘地,必須嚴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一段段寫出來,上千個字寫完,估計千葉真昔早就到達六合目了。
華夏記者看到王庸抽到的這個題目,也是心裡哀嘆一聲。
要不是千葉真昔的人品值得信任,華夏記者真要懷疑是千葉真昔做了手腳。
再看王庸,卻是一言不發直接刷刷刷寫了起來。
一邊寫,王庸還沒忘記講解:“這道題目是八股文,必須嚴格按照八股的格式來作文。所以咱們可以如此破題: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接下來一句就要承題了:夫規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王庸邊說邊寫,記者們很快便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情。
王庸的手速竟然比語速還要快!
整道題目王庸寫完用了一千多個字,竟然僅僅用了不到五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