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什麼?”東洋記者趕緊問。
王庸搖搖頭:“算了,沒什麼。看錶演吧。”
“……”東洋記者恨不得掐死王庸。話說一半,吊起別人胃口,忽然不說。算什麼事情?
東洋記者正想繼續追問,卻聽耳邊陡然響起一個聲音:“有什麼意見就說,我千葉真昔還沒到接受不起別人意見的地步!”
“那我真說了?”
“說!”
王庸上前一步,指了指正在吟唱的一個演員,道:“他唱的是俳句吧?”
千葉真昔點點頭:“沒錯,是俳句。”
俳句,是東洋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由華夏古代漢詩的絕句體詩發展而來,融入了東洋民族特有的審美。
千葉真昔作為東洋文化界的巨擘,在俳句方面的造詣也非常深厚。
像是這場能劇中的臺詞,隨便挑出幾句,都可以將其當成一段精美雅緻的俳句來賞析。
這種文學造詣其實相當了不得,這也是千葉真昔十分得意的一點。
此刻能劇演員演唱的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句——“迷濛馬背眠,月隨殘夢天邊遠,淡淡起茶煙”。
這一句俳句曾經被當做東洋小學的教材範文,入選過全國小學課本。
而千葉真昔更是特意為此譜寫了曲子,力求完美表達這句俳句中傳達的意境。
就是如此讓千葉真昔得意的俳句,卻被王庸指出問題。
這讓千葉真昔很不解,也有些憤慨。
王庸分明就是胡攪蠻纏!
分明就是不想讓東洋文化順利傳播!
想到這裡,千葉真昔臉上露出淡淡慍怒,只是出於禮貌沒有發作,而是靜靜等待王庸下文。
王庸似乎沒有察覺千葉真昔態度的變化,依舊說著:“這個俳句如果我沒猜錯,應該化用自杜甫的‘垂鞭信馬行,數里未雞鳴。林下帶殘夢,葉飛時忽驚’。因為語言的不同,咱們這裡就不討論兩句詩的優劣了。雖然我認為千葉老師的化用略有丟失意境。”
千葉真昔氣壞了。
王庸簡直就是一個十足的“賤”人!嘴裡說著不討論兩句詩的優劣,轉頭卻說千葉真昔的俳句丟失了意境。
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賤的人嗎?
“你到底想說什麼?!”千葉真昔語氣中帶上了明顯怒意。
“哦,我只是想說,句子不錯,就是曲子不太對。”
“什麼?”千葉真昔眉頭一皺,忍不住拔高音調道。
這一聲高喊,卻是當即吸引了旁邊其他國家的媒體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