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情義,王庸感激不盡。
“謝謝。”王庸真誠的道。
“沒什麼,畢竟我也喊一聲爺爺,這是我應該做的。對了,還有一件事。”子玉風晴擺擺手,道。
“什麼事?”王庸好奇的問。
“這是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你一個老朋友上封面了。”
子玉風晴從包裡拿出一本印刷精良的雜誌,遞給王庸。
王庸疑惑的接過,納悶自己哪個朋友有這種本事,竟然可以上國家地理的封面。
創刊於1888年的《國家地理》雜誌至今已走過了117年的歷史,它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權威性跟影響力都排在最前列。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裡,它的視角立足全球,從南非的部族到加利福尼亞的沙漠,從海底到太空,從見證帝王、君主的加冕到對科索沃恐怖暴行的無畏報道,《國家地理》雜誌不僅僅記錄了地理的概貌,而且記錄了一百多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歷史和文化的變遷,記錄了人類的夢想和追求。
能夠上一次《國家地理》可是相當榮耀的事情,人物類的能夠成為封面,更是難得。
據王庸所知,人物類封面大多是有著人文情懷的那種。比如1985年有一張封面描述的是阿富汗難民,一位用刺骨的綠眼看著鏡頭的年輕阿富汗小女孩。她的照片後來變得非常著名。在美軍擊敗塔班政權後,國家地理雜誌還曾經二次發起人力尋找她,最終找到。
如果真的有一個人能夠成為封面的話,那只有一種可能……
王庸想著,看向雜誌封皮上的照片。
果不其然,正是王庸心中所想的那人。
彭嘉生!
只是讓王庸意想不到的是,彭嘉生似乎並不是這張封面照片唯一的主角。在彭嘉生身邊,還有一個模糊的剪影性質的人影,沒有臉面,沒有細節,只有一個大致的身高輪廓跟髮型。
而在剪影旁邊,則標註著一行英文小字——彭嘉生老師。
“我?”王庸一下子驚呆了。
然後再看那個剪影,越看越像自己,分明就是仿照王庸在果邦時候的模樣臨摹出來的!
懷著極度疑惑,王庸翻開雜誌,迅速找到了有關彭嘉生的文章內容。
卻是一篇採訪報道。
國家地理的記者透過介紹果邦這個特殊國中國的方式,將彭嘉生的採訪放入到了文章中。
而文章中記者對於彭嘉生能夠摒棄恩怨,主動提出跟緬境政府和解,共同開發建設美麗緬境的主張大為讚賞,稱讚其邁出了和平的一大步。
再加上彭嘉生的禁毒舉措,更是為彭嘉生加分不少,贏得記者的一再稱讚。
最後記者詢問彭嘉生為什麼會突然提出和解的主張,彭嘉生卻是毫不避諱的提到了王庸的名字。
彭嘉生說要感謝一名叫做王庸的老師,這個老師不屬於華夏,也不屬於美國。他只是一個前來旅遊的普通中學老師。但是他卻在旅遊的短短一週時間裡,教會了彭嘉生很多道理。這些道理就像是振聾發聵的禪語,開啟了彭嘉生的心靈。從而促使他做出這個決定。
彭嘉生故意隱藏了王庸的模樣、身份,故意模糊了王庸的事蹟,將其講的虛無縹緲。
卻是大大勾起了雜誌記者的興趣。
在記者的強烈要求下,彭嘉生描繪出王庸大致形象,最終記者將彭嘉生跟王庸剪影圖拼成一張圖片,放在了當期的《國家地理》封面上。
配的文字是——legend。
傳奇。
一個屬於果邦領袖的傳奇,一個屬於領袖背後之人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