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村寨依山而建,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單看村寨建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規模也不小,是一個近百戶的大寨。
這個深山裡的村寨跟外面的不同,佤族喜歡住竹樓,這個村寨裡近百戶人家全都是竹樓。
只是奇怪的是,本該燈火通明的村寨卻只有星星點點的火光,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奇怪的氛圍,好像走進了一座死城。
“快點!”
大貓催促著手下,帶著王庸走進寨子最中央的一棟竹樓。
這棟竹樓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房內陳設簡單而明快,左右中分別擺著三個火塘,一個是供人使用的,一個是供祭祀之用的,另一個則是給牲畜飼料加熱的。
此刻火塘裡的火焰熊熊燃燒,為深山裡溼寒的天氣帶來一點暖意。
即便是夏天,溼氣也重,必須要生火。不然就容易骨頭得病。
“老大,這傢伙怎麼辦?”三角眼問道。
老貓將身上的東西都卸下,想了想,回答:“這傢伙功夫不低,不能關在竹樓裡,不然肯定會被他逃脫。送他去司崗裡!”
“好叻!”三角眼答應著,拖著王庸往寨子上方走去。
在寨子最頂層的山腰上,有一個深邃的山洞。那就是司崗裡。
“司崗”是石洞,“裡”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裡出來的。傳說從石洞裡最先出來的是佤族。佤族人把石洞視為“聖地”。
而還有一個解釋是,“司崗”是“葫蘆”,意即人類從葫蘆裡出來的。
不過無論哪種解釋,都代表佤族對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憶。
三角眼累的氣喘吁吁,好半天才將王庸拖到半山腰。
走到山洞口,卻不往裡進了。
而是衝裡面大聲招呼道:“葉喃!葉喃!給老子滾出來!”
好半天,走出一個穿著黑色佤族服飾的女子。女子樣貌普通,卻帶著一種別樣的清秀。加上單薄的服飾,讓人有一種我見猶憐的感覺,忍不住想要保護她。
三角眼狠狠嚥了口口水,可看到葉喃那幽深的眼眸後,卻忍不住打個冷顫。
再漂亮的花如果扎手,那也要不得。
這個葉喃是佤族村寨的祭祀,曾經救過大貓一命。之前有個兄弟見色起意想要對葉喃圖謀不軌,誰知還沒做什麼就慘叫著滾出了山洞。
之後才發現他褲襠整個都爛掉了,不知道是被什麼弄的。
大貓後來聽說這件事後,當眾宰了那個傢伙,進行了獵祭人頭。
獵人頭是佤族的祭祀風俗,寨子裡頭人在獵祭之日會派幾十個壯漢去獵取人頭,獵獲人頭後要儘快返回寨子,走到離寨子不遠外就鳴槍高呼,頭人得知獲得人頭後就敲鑼擊木鼓,敬告村民不要上山下河。
然後由頭人、老人帶紅包頭、一碗米、一個雞蛋到指定地點迎接人頭。將紅包頭戴在人頭上,把米粒、雞蛋餵給那人頭“吃”,之後祈禱,給人頭敬酒,幾個婦女一邊哭泣一邊給人頭梳洗。
人頭砍到了,則開始祭人頭。主祭人家是經過頭人選定的、能承擔祭禮期間村民吃飯的富有人家。祭禮活動結束後,由主祭人家的壯年男子,在眾人的吼叫聲、鋩鑼聲、木鼓聲中把人頭裝進竹籠裡,抬到放置人頭的神林裡。
最後則是洗滌砍人頭的長刀。負責洗滌長刀的人家也是經過頭人選定的。洗刀人家要備一條黃牛,屆時剽牛款待村民,剽牛部位是右前腋部位,剽後若牛往左方倒,牛血噴向空中為最佳。
這個祭祀風俗極為殘忍,幾乎就是變相的殺人。在後來解放後,被華夏政府廢除。可在一些深山裡的村寨裡依舊保留著這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