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寇魁閣能借助《論安南經濟重心》這份稿件立功,李長河確實不覺得都是他的功勞。
他當時只是提出來了這個思路,最後的活都是寇魁閣他們做的。
甚至能投到軍隊內部的刊物上,也是寇魁閣藉助他軍隊系統的渠道,而不是李長河的渠道。
也正是在軍隊內部的刊物上,或許才被高層的決策者看到,然後有了後續。
所以這事,寇魁閣雖然覺得不太好意思,但是李長河真無所謂。
李長河今年的目標,就是把【大國崛起】搞出來。
去年下半學期,在北大五四文學社《未名湖》的刺激下,政經系的學子也跟著搞了一份自己的雜誌《學友》
而李長河當時就把《大國崛起》的構思安排在了《學友》上面。
他構思的《大國崛起》,跟前世央視拍的紀錄片已經完全不同了,相比較於央視紀錄片的歷史屬性,李長河更想做的是透過經濟資料去展示這些國家資本積累的過程。
而之所以把這個構思放在《學友》,並不是他一個人完不成。
而是他想借著這個機會,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透過對《大國崛起》這個系列的創作,來對西方有著更客觀的認知。
甚至於他還想以後,把《大國崛起》這個系列,做成一個在北大代代相傳的,讓北大學生開眼看世界的讀物。
所以《學友》雜誌李長河沒擔任什麼職位,但是《學友》設定了一個大國崛起的專欄,李長河擔任了主審的工作。
所有嘗試寫【大國崛起】這些系列的同學,寫出來的稿子,都會交給李長河主審。
而迄今為止,好多同學都寫了一份初稿了,遞給李長河這邊,一份都沒透過。
雖然他們在經濟系,有一定的經濟資料支撐,但是相對來說,寫的還是太淺薄了,沒有形成一條邏輯鏈條。
“長河,你對《大國崛起》這個專欄要求太高了,最重要的是,很多同學也是第一次寫這種文稿,私下裡都跟我說過,說是摸不到你想要的主旨。”
“他們倒不是放棄,但是確實頗有些無從下筆的感覺。”
老陶這時候衝著李長河委婉的說道。
李長河點點頭:“我也考慮到了。”
“這樣,這些天我先自己寫一份出來,給大家做個參考。”
去年的時候,李長河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跟包鈺剛的會面上面,以及後面白銀期貨的佈局。
對於《大國崛起》,他並沒有著急動筆,只是閒暇時候,他會在圖書館查閱很多資料。
其實真要說圖書館對哪個國家的資料最多,那還是蘇聯。
畢竟早期的老大哥,除了工業和經濟援助之外,蘇聯當時的各種書籍和作品也是大規模傳入國內,大量的文獻被翻譯進來,成為當時的暢銷讀物。
而這段時間,他看的一部分資料也差不多了,李長河打算動筆寫。
正好也教一下劉偉他們,這種資料雜誌文怎麼寫。
說起來,這種寫法,李長河也是第一次嘗試,是他看的前世一位叫【盧克文】的時政博主擅長的寫法。
他的觀點和內容輸出李長河並不想評價,但是李長河覺得他那種以小見大的文案寫法很有特點。
起碼閱讀起來,很容易代入進去,慢慢的把資料揭示出來,而避免了繁雜堆資料的枯燥性。
這種寫法,李長河是打算借鑑的。
隨後在開學後,李長河埋頭在圖書館之中,甚至除了北大圖書館之外,閒暇時候他還會去京城國家圖書館查閱資料。
如此過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蘇聯的第一篇【鋼鐵雄心】終於完成。
當李長河回到宿舍的時候,宿舍裡幾個人正在討論南邊的戰局。
畢竟現在的報紙上,幾乎隔三差五就有新訊息登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