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覺壓力的同時,他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興奮。
主導一份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英文綜合性週刊,想到自已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他就感覺腎上腺素在升。
「非常感謝林太您的信任,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將《AsiaPacific
Observer》打造成為亞洲一流的英文報刊。
陶玉書站起身跟蔡翔祁握手,「期待你接下來的表現!」
論起在香江報業的資歷,蔡翔祁不算是什麼頂尖人物,但陶玉書看重的就是他的年輕和闖勁。
《亞洲觀察家》週刊的創辦代表的不僅是邁向明報企業國際化的第一步,更肩負了打擊競爭對手的使命,必須要有一股初生牛續不怕虎,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裡乾的精神。
事實證明,陶玉書沒有選錯人。
蔡翔祁上任一週時間,四下出擊,大量接觸《南華早報》的採編人員,曉之以情,動之以利,很快便挖來了7位《南華早報》的骨幹力量。
出手之迅猛、果決,直接將《南華早報》打蒙了。
面對著突如其來的閃電戰,南華早報集團內部沒有一絲防備。
本來這兩個月以來,外界就一直傳言南華早報集團要出售,現在他們內部又發生如此劇烈的人事變化,讓許多員工都感到人心惶惶。
如《星島日報》《信報》《文匯報》等媒體也察覺到了這件事,立刻進行了跟蹤報道,更加重了這種氛圍。
內憂外患之下,南華早報集團好不容易穩了幾個月的股價,再現去年的動盪。
4.5元、4.3元、4.1元—
但很快人們就發現了不對勁,南華早報集團人員流失股價產生震盪很正常,
但這個跌幅未免也太誇張了一點。
3天大跌10%!
緊接著,4月15日的《文匯報》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內容是針對南華早報集團上個月披露的財報資料的評價。
文章中寫道:
「..1993年度南華早報集團的整體營收上漲了5.5%,但經營利潤較前年卻沒有任何增長,其中很關鍵的問題就是競爭對手的挖角使得南華早報集團不得不高薪挽留許多外籍採編人員。
今年4月以來,明報企業成立該集團的首份英文刊物一一《亞太觀察家》週刊,表現出面對英文媒體的巨大野心,同樣極大的衝擊的南華早報集團的人才制度和內容產出。
面對競爭對手的不斷打擊,南華早報集團能夠拿出的應對手段非常有限。
其控股大股東新聞集團近幾年來債務規模與日俱增,非但無法幫助南華早報集團應對來自競爭對手的挑戰,反而還要趴在南華早報集團身上吸血。
據訊息人土透露,繼去年出售《華僑日報》以幫助集團度過東方報業的挖角危機後,近期滙豐銀行向南華早報集團所屬的新聞集團提供了一筆高達數億美元的貸款資金。
貸款用途尚不明晰,極有可能是為應對母公司新聞集團的財政危機《文匯報》的文章透過詳實可靠的資料和分析,論述了南華早報集團在紙媒業務上的頹勢,最關鍵的是它踢爆了南華早報集團的貸款資訊。
一家公司發展業務,貸款是很正常的事。
但南華早報集團的鉅額貸款顯然不合常理,如此規模龐大的貸款,除了要進行大規模收購、併購活動之外,大家想不到其它的用途,
可南華早報集團在拿到這筆貸款後卻至始至終沒有任何投資動作又或者是預兆,這不免引發市場的猜測,難道真如報紙所說,是為了給母公司新聞集團吸血?
《文匯報》的文章傳播很迅速,只用了短短一天便成為香江股票市場和媒體行業的熱門新聞。
次日恒指開盤,南華早報集團的股價再次低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