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嘗試著使用可口可樂做菜,結果發現味道確實不一樣,可口可樂做出來的雞翅有點發酸、發澀。
這下子百事可樂成了香饒饒,不少人去超市就為了買百事可樂,直接讓百事可樂的銷量增長超越了老對手可口可樂。
多年以來,在美國的碳酸飲料市場上,可口可樂的市佔率一直以兩倍領先於對手百事可樂。
可在1992年的6月份,百事可樂以詭異的姿態實現了銷量的大幅增長,當月市佔率突破了10%,與之對應的是可口可樂的市佔率由原本的19%下降至17%。
最開始,如此突然的變化讓兩家飲料公司完全摸不著頭腦,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直到調查之後,瞭解到產品銷量的變化竟然是因為一道節目推薦的菜品引發的,兩家公司頓時有些哭笑不得。
但不同的是,哭的是可口可樂,笑的是百事可樂。
「可樂雞翅」的風靡影響了自家產品的銷量,可口可樂自然要想辦法。
可口可樂找來公司的研發人員,復刻兩款可樂做出的菜餚,發現只要加上一勺糖,兩道菜幾乎沒什麼大差別。
於是乎可口可樂方面立刻在美國各大超市的可樂售賣區打出了一條溫馨提示如您購買可樂烹飪菜餚,請記住:多加一勺糖,可口更美味。
發現了老對手的騷操作,百事可樂立刻跟上了宣傳,同樣打出了一條溫馨提示一一烹飪可樂雞翅,請認準百事可樂,無需加糖。
兩家公司的操作充分證明了一句話:高階的商戰,往往採用的是最樸實無華的方式。
一道可樂雞翅引發的連鎖反應是包括節自組在內所有人都沒想到的。
這種連鎖反應在短時間內可能不如《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話題性那麼強烈,但它對美國人的影響卻更加深入生活。
生活中多了一道簡單易學的美味佳餚,讓許多美國人都對林朝陽這位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美國人的視角看來,信手拈來發明如此美味的菜品,林朝陽對飲食和廚藝的理解可謂妙到毫巔,於是又有許多人將目光對準了林朝陽前段時間出版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國》。
儘管這本書本質寫的是飲食文化,但並不妨礙一些對林朝陽推崇備至的美國人將它視作中國飲食聖經,認真加以研讀揣摩。
已經出版了近半年的《舌尖上的中國》,在《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的重壓之下,銷量就這樣肆無忌憚的逆勢上揚。
硬生生在6月賣了32.5萬冊,6月最後一週,它的銷量甚至達到了17.7萬冊。
隨著新一週的《紐約時報》暢銷榜資料的出爐,美國出版界一片膛目結舌。
自二十年代《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設立以來,還從未出現過如此令人歎為觀止的情況。
第一名,《達拉斯買傢俱樂部》,銷量22.6萬冊;
第二名,《舌尖上的中國》,銷量17.7萬冊。
並且,這兩部作品還是同一個作者;並且,這位作者還是個中國人。
兩部作品合計單週砍下40.3萬冊的銷量,這不是一年、不是一個月,而是一週。
雖然知道這樣恐怖的數字,大機率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但哪怕是隻持續一個月,那也是近200萬冊的銷量啊!
林朝陽這一下子可謂天降狼人,猛龍過江,讓美國出版界和圖書市場徹底陷入了失語。
7月開始的第一天,《紐約時報》以《「林朝陽現象’席捲美國文化界》為標題發表文章,文章將林朝陽及其作品在美國所受到的歡迎稱之為「林朝陽現象」。
「—·《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和《舌尖上的中國》兩部作品如同文化炸彈,
迅速在美國文化界乃至大眾讀者當中引發了巨大的閱讀和討論熱潮。
林朝陽的作品讓我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文學體驗,他的故事和文字充滿了情感和智慧,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一一一位來自紐約的讀者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耶魯大學知名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認為,林朝陽的作品具有融合東西方文化特徵的顯著優點,不僅在文學價值上具有重要意義,也為中美兩國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視角。
連續兩部作品在美國社會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強烈反響,林朝陽現象正在席捲美國過去的一個多月時間裡,林朝陽和他的作品在美國社會所引發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紐約時報》是第一個對這種影響力加以總結並命名的重要媒體。
因此該文章發表後,立刻便在美國文化界掀起了一股熱議。
「林朝陽現象」一詞很快便被其他美國媒體所引用,並迅速擴散開來,成為1992年美國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
「林,你沒有多在美國待一段時間實在太遺憾了,這段時間美國媒體對你的報道簡直是鋪天蓋地,光是聯絡我們出版社的媒體就有十幾家。
哦,對了,《達拉斯買傢俱樂部》影視化的訊息上週剛放出來,就霸佔了《綜藝》《好萊塢報道》這些知名娛樂報刊的頭條,連福克斯電視臺都跟著湊了波熱鬧。
我的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