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必須買!
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巨型文化傳媒集團,當年的邵氏來了也不夠打啊!
除了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這兩家收購方,這次收購公告放出後,連被收購方衛星電視的母公司和記黃埔的股票都跟看漲了不少。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上漲的邏輯是業務方向上有了新的擴充套件,和記黃埔股價的上漲單純是因為賺錢。
衛星公司有限公司這家子公司,和記黃埔總共也就投入10億港元,這才半年時間淨賺11億港元,上哪找這麼好的買賣啊!
至於說,賣了本來很有潛力的電視業務,讓損失了公司的未來潛力,對於別的公司可能是問題,但對和記黃埔從來都不是問題。
李嘉誠掌舵下的和記黃埔,從來都是什麼賺錢做什麼,賺錢才是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
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聯合收購衛星電視,最大的影響不是股價,而是香江傳媒業的整體格局。
正如市場上的投資者們所期待的那樣,一個橫跨電影、電視、新聞的傳媒帝國已經形成了雛形,這對於香江的傳媒行業整體來說既是提升,也是巨大的挑戰。
不管是幾家報業上市公司,還是電視臺,看到這個新聞無不感到壓力巨大。
原因也很簡單,報刊銷量、開戶費大多都是維持開支,要賺大錢都得靠廣告。
如今林氏影業、明報企業、衛星電視三家形成集團作戰的模式,無論是在成本控制、業務流轉、輻射人群、業務量等諸多方面,都將對其他競爭對手形成一定的擠壓。
這種擠壓可能在短時間內還看不出什麼,畢竟衛星電視才開播半年。
可時間長了呢?它逐漸發展起來了呢?
都是大家浸淫傳媒行業幾十年的老狐狸,心裡明鏡一般,但面對陶玉書的咄咄逼人,似乎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只能期盼著手底下見真章的時候能夠抵擋得住攻勢。
衛星電視被收購的訊息傳出來這天是週五,沸沸揚揚的鬧了一整個週末,到週一市場才安靜下來。
林氏影業和明報企業兩家公司依舊處於停牌狀態,一直到第二個週五,
《明報》突然發表了一篇新聞稿,詳細披露了收購案的箇中內情。
其中各種利益談判的細節較之《信報》的報道清楚了不知道多少,立刻吸引了眾多讀者的眼球,讓本已經沉寂下來的收購案再次獲得了市場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明報》的報道並未把筆墨完全放在兩家收購方上,在這篇報道里,負責衛星電視有限公司實際經營的李家次子李澤楷似乎成了主角。
豪門出身,初生牛犢不怕虎,以5億資金(只計算衛星電視牌照費)半年時間博得21億,這絕對要算是香江商業史上最短平快、最具價效比的投資了。
如此巨大的成功也令李澤楷這位超人次子一戰成名,成為了這個八月裡香江商業界最耀眼的明星。
在《明報》的帶動下,諸多新聞媒體連篇累瀆的報道著衛星電視收購案,李澤楷「小超人」之名不脛而走。
最近李嘉誠在與不少商業夥伴交流時,動不動就會聽到「後繼有人」、「虎父無犬子」這樣的評價。
他聽了是既憋屈又欣慰,憋屈的是他十分清楚,媒體突然之間一窩蜂的吹捧兒子,必定是出自於那位林太的手筆。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她大抵也是明白最近風頭出的太大了,為了減少她自己的受關注度,便將兒子推到了臺前。
以她手中所掌握的媒體力量,操弄如此級別的輿論,易如反掌。
可即便是明百陶玉書的居心用意,李嘉誠卻也不能完全怪罪。
因為兒子雖然當了擋箭牌,卻也結結實實的在香江商業界乃至亞洲商業界揚了一次名。
年輕人初入生意場,不是人人都有機會一朝成名的。
在商業圈子裡,「名聲」不一定等於「錢」,但一定等於「勢」
劉鑾雄為什麼在當年成為香江股壇人人談之色變的「股市狙擊手」?
一戰莊士集團、二戰華人置業、三戰中華煤氣後生小輩挑戰名門望族,將大佬玩弄於股掌之中,這便是以名聚勢的好處。
兒子的揚名,與劉鑾雄的「惡名」完全不同,但結果是趨於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