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種叫法還沒有獲得大部分人的認可,但有人開始喊了,只要之後周星馳再能出幾部票房不錯的片子,這個稱呼就基本作實了。
電影的票房成功只是公司發展的一方面,最近半年公司也招攬了不少人才。
藝術顧問方面,今年公司又多了一個王天林。
王天林是王晶的父親,縱橫電視丶電影領域,談不上是什麼天縱奇才,但不管是導演還是監製,下限都很高。
在這一點上,父子倆可謂如出一轍。
林氏影業現在攤子鋪的越來越大,同時在拍的專案甚至超過了10部,正需要他這樣的定海神針來輔佐。
導演方面,吳宇森和徐克因為《英雄本色2》的表現不佳鬧了,陶玉書看中他在槍戰片領域的才能,將他招至摩下。
吳宇森來林氏時,心裡其實是有些後悔的,當年《英雄本色》上映後林朝陽就曾有意招攬過他,可當時新藝城如日中天,他並未在意。
時隔兩年,林氏影業一飛沖天,他再過來,所受到的禮遇自然不可與當年同日而語,尤其是有王晶這裡成功案例立在那裡。
王晶現在可算是林氏影業千金市骨的成功典範,自加入林氏影業以來他的電影部部大賣。
不僅為林氏影業帶來了巨大的效益,也為自己賺得了千萬身家。
香江影壇現在一直瘋傳,王晶一部戲的票房分紅高達15%。
實際上,王晶的收益不止於此,他分的不是票房收益,而是影片的整體收益。
而且他拍的每一部電影,王晶電影工作室都有參與投資。
王晶佔電影工作室的三成股份,這些投資看起來不起眼,但積少成多,也是一筆不菲的收益。
現在的他,每拍一部電影,收益至少300萬港元起步,鮮有失手,已經成了香江影壇的票房保障。
這兩年不時就傳出有電影公司挖角他的訊息,可傳來傳去,沒有一次是真的原因很簡單,王晶不想走。
除了自己投資電影當老闆,王晶離開林氏影業根本不可能賺這麼多。
可真讓他自己當老闆,必然要承擔影片失敗的風險,投資丶製作丶發行丶宣傳每一樣都要操心,還要去處理各種各樣的關係。
哪有他現在來的輕鬆,只需要負責拍片,成功了就是差不多電影的1/4收益進帳,簡直不要太瀟灑。
短短兩年時間,王晶的身家就已經俯視香江電影圈絕大多數明星丶名導,在他之上的只有程龍丶周潤發等少數幾個頂尖的吸金王。
除了王晶之外,林氏影業的很多骨幹力量也都乘著公司的東風發了家。
比如專精小成本喜劇的高志森,連續拍出了《富貴逼人》《富貴再逼人》兩部口碑之作,以小博大,輕輕鬆鬆就賺了300多萬港元。
還有杜琪峰,原來在新藝城連獨立拍片的機會都快沒了,來到林氏影業後拍出了票房大爆3000萬港元的《阿郎的故事》,名利雙收。
吳宇森出走新藝城,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必然。
這家從成立以來便內鬥不斷地電影巨頭,之所以這麼多年一直能夠持續不斷的發展,說到底是利益的粘合。
只要公司能賺錢,大家就是再不對付,也總能互相適應的。
最近兩年新藝城的內鬥愈演愈烈,矛盾早已擺上桌面,新藝城三巨頭各自為戰,公司的發展形勢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原地踏步了好長時間。
去年香江還在討論影壇嘉禾丶新藝城丶林氏三國鼎立的劇本,可自88年開年以來,林氏一路高歌猛進,新藝城現在已經只能看到林氏的背影。
原本的三國鼎立,竟漸漸有變成楚漢爭霸的局面。
春江水暖鴨先知。
新藝城當年起家靠的是一批有才華的電影人,這其中不僅有三巨頭/七怪,還有眾多骨幹力量。
這兩年三巨頭互相內耗,底下的人也左右為難。
這時林氏影業趁勢而起,錢多丶事少丶待遇高,順理成章的成了許多在新藝城待的不順心的電影人的好去處。
不光是吳宇森這個實力派導演,這兩年林氏影業陸陸續續接收了不少出身新藝城的導演和編劇。
要票房有票房丶要人才有人才,林氏影業現在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陶玉書樂觀的估計,差不多今年年底,林氏影業帳上的盈餘就足夠還清東亞銀行的貸款。
「3年期的貸款,你1年就還上?」林朝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