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是WD文學的黃金十年和白銀十年,作家們影響力很大,而且很多人最喜歡乾的就是擊ZF,以凸顯自身的不畏強權。
林海音在WD文學界擁有很高的聲望,自六十年代以來,她家的客廳一直都是WD文學界最熱鬧的場合。
因此她在《中G時報》上振臂一呼,WD諸多作家紛紛響應。
陳紀瀅、葉維廉、氬弦、白先勇、陳映真、三毛等人也先後公開聲援林海音,並對幾個政府部門的推、阻撓大加批判。
三毛特地在《聯合報》撰文,她在文章中如此說:
「中國心,全是同胞骨肉,實在深深的愛著我的中國。方才從大陸回來不長時間,更想家。
才讀過許靈均先生的《入師》,感覺他像我的堂哥哥,親切又溫暖。
想起那些在大陸的日子,眼中不由得衝出淚水來。
我想,應該與他在TB的冬季見上一面,在雪中揮手告別。”
三毛的文字風格充滿感性,因而也受到了許多文青的追捧。
若是林朝陽看到的話,道一聲感謝後,還是忍不住會激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當然了,有支援的就有反對的,WD文學界有些人對林海音邀請林朝陽很不以為然,甚至是牴觸,在公開場合唱起了反調。
一時之間,因為邀請林朝陽登島交流的事,WD文學界變得熱鬧非凡。
在WD文學界吵成一片的時候,沉默了好一段時間的WDZF終於發聲了。
11月14日,WD中Y社就林海音邀請大陸作家登島交流一事作公開表態,稱:
「針對邀請大陸作家登島訪問交流一事,XXX今天表示,交流應由官方核准,目前大陸作家登島訪問尚不具備條件。」
WDZF沉默了好些天,給出這麼個答案。
這自然不能讓人滿意,官方要核准,你倒是核准啊!目前不具備條件?那什麼時候能具備?
文人扣字眼,是很讓人頭疼的事。
林海音為了邀請林朝陽登島,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不斷在媒體上發聲,但收穫卻不算大。
中Y社在WD的地位相當於大陸的新H社,這種媒體的表態就代表了ZF的態度。
即便林海音有文學界諸多人士的支援,也無法撼動當權者的傲慢。
在WD文學界為了邀請林朝陽登島而努力的時候,《香江時報》摻和了進來。
報道這件事用的新聞標題極具挑性,如《大陸TZ又出新花招,作家當先鋒演戲登島》《警惕島內文化界有內奸》等。
如當年濠江何控制的《工商日報》,在迴歸大事未定之前,立場一向親右。
84年一切塵埃落定,濠江何非常光棍兒的直接將報紙關了,向大陸納了投名狀。
而像《香江時報》這麼跳的媒體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可惜他們的囂張氣焰並沒有維持幾天,先有《天天日報》率先朝《香江時報》開炮,怒斥其甘當政府耳目與鷹犬,毫無新聞人的擔當與底限。
《香江時報》發文章反唇相譏,卻不想後面又有《大公報》《文匯報》《明報》等媒體集體加入戰場。
《香江時報》陷入了被圍剿的局面,氣急敗壞的發文稱ZG對香江新聞界的滲透已經無孔不入,
提醒GY政府應提高警惕。
卻被《明報》發文回:
我們在香江辦報,只是經營一家企業,並無做GM家的大志,自知亦無此本事。
我們的讀者都是中國人,人人關心中國的事務,而《明報》的讀者又是比較關心政治的,因此我們有義務作為讀者的耳目與喉舌。
中國的事務是歷史造就的,形勢複雜,中國人人人說得,《明報》亦說得。
《明報》向來自翊立場中立,面對《香江時報》的胡亂攀咬,一番辯詞有情有理,贏得廣大讀者的力挺。
反觀《香江時報》,連續多日充滿主觀性偏見的報道讓讀者對這份報紙的觀感大打折扣。
他們嘲諷林海音沒問題,香江人對她不熟可林朝陽不一樣,這幾年林朝陽可沒少為香江爭光,儼然已經是「香江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