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87股災,香江的證券業和股民遭受重創,卻成就了《大時代》。
3個月,92天,102萬冊,《大時代》創造了一個神話。
董橋認為,不管是之前之後,香江的嚴肅文學領域都不太可能再出現這種現象級的作品。
如此誇張的銷量也為林朝陽帶來了1326萬港元的版稅收入,這也是林朝陽寫書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稿費。
這筆錢當然沒辦法跟股市賺的那一個億相提並論,但那畢竟是趕上了股災。
一本3個月的版稅就有1326萬港元之多,放在任何國家的圖書市場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要知道《明報》現在日銷超10萬份,年盈利也不過6000萬港元。
由此便可以看出林朝陽這次版稅結算的含金量。
為了收購玉郎機構,林朝陽將小金庫都貢獻了出來,這筆版稅可算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董橋跟林朝陽約在了中環蘭芳園見面,驚歎了一番《大時代》所取得的驚人銷量和版稅,他又向林朝陽說起了一件事。
「林海音你熟嗎?」
「林海音?」
聽到這個名字,林朝陽愣了一下。
「她我不認識,不過他丈夫夏承楹我見過。
當年他隨香江中文大學代表團訪問內地,我倆有過一面之緣,而且《梵谷之死》就是他主張引進香江的,那時候他還在香江中文大學教課。
董橋點了點頭,「林海音在灣島開了一家出版社,託人找到我,希望把你的引進到灣島去。」
雖然林朝陽與夏承楹認識,但也僅限於一面之緣,兩人自那之後就沒聯絡,
自然也沒有彼此的聯絡方式。
林海音要引進他的作品到灣島去,還要託人讓董橋當中間人,這並不奇怪。
「我的作品在灣島能出版?」林朝陽問。
「既然她主動提出要求,想來應該沒多大問題,灣島的報禁都解了。」
董橋的語氣並不確定,帶了些模稜兩可。
過去灣島jy的38年間,釋出了多項「報禁」法令,不僅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受到了限制,連出版自由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哪怕如今已經jy,灣島的新聞丶出版丶文化等事業都獲得了一定程度的鬆綁,但對大陸文化產品的輸入依舊有極高的壁壘。
林海音因為《城南舊事》而名動華人文學圈,從67年開始,她創刊《純文學月刊》,在第二期闢出「中國近作家與作品」專欄,介紹中國二三十年代新文藝時期的作家。
在那個時候的灣島,刊發大陸作家的作品是需要冒很大風險的。
迫於當局壓力,《純文學月刊》運營五年後不得不便宣佈停刊,林海音轉而開始經營與《純文學月刊》同期成立的純文學出版社。
「作品引進的事如果你沒什麼意見,我就回復她一下,她說還想來拜訪一下你,以表誠意。」
到哪裡都是出版,林海音要把他的作品引進到灣島去,林朝陽當然不會反對。
有些網路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橋段,主角跑到奢侈品店去消費,結果被店員看不起。
然後將店裡的東西全都買下來,以示實力和對店員的羞辱。
林朝陽每每看到這裡的時候總會一腦袋問號,人家瞧不起你,你還花錢給人家貢獻銷售額和業績?
這叫報復人?這怕不是去孝敬爹的!
儘管之前自由總會一直給林氏影業設限丶封殺,林朝陽也會堅持讓林氏影業的電影透過被的渠道在灣島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