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投資有風險嘛,虧了就要認。吸取教訓吧,以後就別買股票了。”張曼玉的臉色陰沉,似乎對自己的投資生涯就此終結很不甘心。
“五十多萬,也可以買個四百呎的物業嘛。
按照現在房價的漲勢,過兩年賺個十幾萬不成問題。”
張曼玉對“十幾萬”這個數字非常不以為然,炒樓果然沒有炒股賺錢快啊!“我現在要是有錢,我就買樓。”
陶玉墨覺得張曼玉就是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飢,手裡有錢卻不買樓,而她想買卻沒錢。
當初陶玉書為了開公司買了皇子大廈的辦公室,她是眼見著皇子大廈的物業從一呎950塊漲到現在的一呎1500塊。股票是賺錢,但風險太大了,哪有炒樓穩定!
見張曼玉的臉色陰晴不定,陶玉書就知道對方肯定沒死心。
她也明白,這東西就跟賭博一樣,都想著回本,怎麼可能輕易甘心?陶玉書埋怨的看了一眼妹妹,這事說起來跟她也脫不了干係。
陶玉墨見姐姐看過來,表情訕訕,心想我也是好心嘛。
陶玉書嘆了口氣,問林朝陽,“朝陽,你覺得國泰城市還有潛力嗎?”間言,張曼玉雙目間頓時充滿渴求,緊緊的盯住了林朝陽。
“國泰城市的母公司是世紀城市,去年業績亮眼,今年到現在為止表現也不錯。
上個月渣打亞洲還專門介紹過國泰城市日後的投資意向,對他們的管理層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長期持有的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林朝陽分析國泰城市股價時,神色沉穩,讓人不自覺的就會產生一種信服感。聽完了他的分析,張曼玉心中感到幾分安定,“那我就先不賣了。”
“行了,吃飯吧!”
解決了張曼玉的投資問題,陶玉書張羅著讓大家吃飯。
時間一晃已近九月,由杜琪峰執導的《阿郎的故事》正式上映。
這是林氏影業接收邵氏院線後第一次上映自家出品的電影,宣傳聲勢巨大,還和雙南線、金公主一起搞起了聯映。
雙南線是Z派院線,由銀都戲院、國都戲院等幾家大型戲院組成,他們又拉攏了幾家不歸其他院線管理的小戲院,湊成了一條由10家戲院組成的院線。
金公主是新藝城背後的金主,再加上林氏影業現在被自由總會方面封殺,按理說他們應該對林氏影業唯恐避之不及才對。不過前些天陶玉書已經跟馮秉仲聯絡上了,馮秉仲正密謀著從金公主獨立,陶玉書主動找上門來,他高興還來不及呢。他是金公主的話事人之一,金公主上《阿郎的故事》自然不成問題。
而且做生意嘛,不能太死板。
早兩年新藝城為了對抗嘉禾,也不止一次跟雙南線搞過聯映。
放一部片子而已,灣島方面要是發現一點蛛絲馬跡就對著香江的各家電影公司喊打喊殺,他們自己也會疲於奔命。更何況新藝城在灣島經營多年,這點事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林氏、金公主、雙南線一共38家戲院聯合放映,《阿郎的故事》一時聲勢無兩,在新聞媒體上引發了好大的反響。
要知道自由總會的封殺令已經發出了三個月了,期間還點名了演員。
結果林氏影業的新片上映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有種聲勢更浩大的感覺。
這樣弔詭的情況自然成了香江眾多媒體關注的熱點,也促使著《阿郎的故事》一上映便成為了這些媒體的焦點。上映首周,《阿郎的故事》票房輕鬆破千萬,成為了本年度香江影壇最黑的一匹黑馬。
《阿郎的故事》講述的是周潤發飾演的阿郎為了兒子浪子回頭、重新做人,甚至不要命的故事。它沒有現如今香江電影的那些神神怪怪和凌厲動作,就是一部講述父子情的藝術片。
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一部藝術片,竟然能在上映首周就創下如此驚人的票房資料。
別說是拿藝術片來對比,就是一般的大卡司商業片在《阿郎的故事》面前也只有被吊打的份。7月份上映的《東方禿鷹》投資3500萬,群星雲集,也不過收穫了2100萬票房而已。
而看《阿郎的故事》的票房走勢,很多電影人一眼就可以判斷出來,這絕對又是一部3000萬級別的票房炸彈。媒體上再次興起“再發發不過周潤發”的論調,而電影行業的有心人誰都看的明白。
《阿郎的故事》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更多的還是要歸結於林氏影業這個“操盤手”上。
在封殺令之下,林氏影業不僅是沒有露出絲毫頹勢,而且出品的電影票房還一部比一部高,還有了自己的院線,越活越滋潤
任誰看到這種情況,都難免讚歎兩聲。
而且這段時間以來,大家多多少少聽說了林氏影業的一些動作。大家都看的明白,林氏影業還遠未到爆發的時候。
《阿郎的故事》的成功讓外界看到了林氏影業的實力,也安定了公司內部的信心,陶玉書這個當老闆的也輕鬆了不少。到中旬時,她得到了訊息,說石方禹卸任電影局局長,新的局長由原峨眉電影製片廠廠長滕進賢擔任。
陶玉書特地聯絡上了石方禹問候了一番,瞭解了一下電影局現在的情況。
然後石方禹就提到最近中影要牽頭搞箇中國電影展,他幫陶玉書跟滕進賢要了個參展的名額。陶玉書感謝了一番,決定親自去看看。
根據石方禹的訊息,這次中國電影展的規模不小,除了有不少本來就與中國關係好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片商參加,還有來自美、加、日等多個發達國家的片商參與。
是幾十年來國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電影展,這樣的好機會陶玉書當然不會錯過。
這天她一邊收拾著行李,一邊跟陶玉墨交代著公司的事,林朝陽打完電話臉色有些怪異的走了出來。“怎麼了?”陶玉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