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缺少像你這樣的‘醫生’,把那些鮮血淋漓的現實深刻的剖析在我們的眼前。”
林朝陽連忙謙虛道:“言重了,言重了。”
“不言重,你這部《寄生蟲》,配得上一切讚美!”董橋由衷的說道,眼神中滿是欣賞。
誇完了,董橋才說起了今天的正事。
《寄生蟲》的書稿林朝陽從回香江後便交給了明報出版社,這段時間出版社方面已經完成了的編審校對工作,預計再有半個月就可以上市了。
“這次《寄生蟲》出版我們一定要好好宣傳一下,我打算給你寫一篇長評。”
董橋說著話,又將兩本樣書交給林朝陽。
“那我就拭目以待了。”林朝陽接過樣書,笑著說道。
“對了,朝陽,你這部不打算改編成電影嗎?”董橋問道。
“有機會肯定會拍。”
董橋的臉上寫滿了期待,“真希望你這部能夠拍成電影,一定會比本身還震撼!”
林朝陽跟董橋認識好幾年了,但他今天的表現卻跟以前完全不同,就像個迷弟一樣。
從他的言語中林朝陽也不難看出,董橋有這麼大的反應,除了讓他發自內心的喜歡之外,最關鍵的是《寄生蟲》這部激起了董橋內心對於香江社會那種怒其不爭的責任感。
《寄生蟲》所反映的最重要的主題就是階級差異所帶來的矛盾。
主人公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和董事長一家住的豪華別墅直觀的展現了貧富階層之間巨大的物質差距。
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居住環境、衣食住行等物質層面的方面,更深入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中所表現的這種差異與矛盾在現階段的香江社會體現的已經非常明顯,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裡還會更加明顯。
《寄生蟲》以一種尖銳的方式剖析開如今香江社會最底層的矛盾,帶給董橋的震撼是巨大的。
他一向自詡是社會精英,總會對社會抱有一種責任感。
這種責任感有時候會以高高在上的說教的形式展現,但也不能否認他們的初心是好的。
“一定要拍啊!”
董橋又叮囑了林朝陽一句,林朝陽點了點頭。
半個月後,距離小年還有兩天時間,《寄生蟲》上架香江各大書店的書架。
受惠於明報出版社半個月來的宣傳,這天上午許多林朝陽的忠實讀者自發來到書店購買這部。
讀者的數量當然沒辦法跟國內那種大排長龍的場面相比,但連續不斷的人流和排隊結賬的讀者已經是香江的書店裡難得見到的景觀了。
也是在這天的上午,《明報》在頭版刊登了一篇特稿——《香江社會的一劑良藥——談》
文章中這樣寫道:
“初讀《寄生蟲》我總有種熟悉的感覺,回想半天,才想起這種感覺來自於初中時所讀的《變形記》。
這部由卡夫卡所創作的雖與《寄生蟲》在內容上有著巨大的差別,但在敘事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比如那貧乏物質生活帶給人的感官上的衝擊,比如兩部不約而同的都寫到了人因環境而產生的隔離和冷漠……
董事長家的豪宅代表著財富、地位和權力,老金一家居住的半地下室則代表著貧窮、卑微和邊緣化;
中反覆出現的“氣味”代表的同樣是階級的差異和底層人民身上無法擺脫的貧困印記。富人對窮人身上氣味的嫌棄,反映的是階級之間的隔閡和對立……
窮奢極欲,追求享樂,肆意浪費,整個社會沉浸於膚淺的、虛幻的繁華之中,難以自拔。
《寄生蟲》如同一把匕首,以他鋒利的刃刺破了香江社會最不堪的一面,給這個腐朽的社會以最深刻的批判。
所有看過這部的讀者將不得不思考社會公平、貧富分化這些宏大的命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它一定會成為香江社會的一劑良藥。”
《明報》日銷過十萬份,是香江大報,也一直為香江社會各個階層所追捧。
《香江社會的一劑良藥——談》這篇文章刊登當天便在廣大的讀者群體當中引起了巨大的影響。
一直以來,香江的純文學式微都是社會各界有目共睹的,少有作家能以純文學作品吸引大眾視線。
哪怕是很多成名作家,也不得不在作品之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才能以文字餬口。
林朝陽的出現是個極其詭異的例外,《明報》以頭版特稿的形式發表的這篇對他新作的書評,足以說明對《寄生蟲》這部作品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