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高臨下的站在長階上端,緩緩朝下方拾級而下;
看著御階下方,應考士子各懷心緒——大部分人心有餘悸,小部分人微微皺眉的反應,劉榮心中也算是大概有了數。
在詔書宣讀完畢,得知劉榮打算光明正大的,打壓那些主動退考的考生後,絕大多數人臉上,都是一副‘還好我沒這麼幹’的慶幸;
這些人,基本都被劉榮打上了一個‘平庸之才’的標籤。
這些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利益沒有受損。
準確的說,是差點就受損了,卻因為自己的正確抉擇,而僥倖沒有受損。
至於那極小部分——總數不超過三十個人,此刻則無不是微皺著眉,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
就好似是在想:這麼做,會不會有些不妥?
要不要做這個出頭鳥,勸陛下三思?
這些人,便大概是劉榮想要透過科舉,為漢室選拔出來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才’了。
——思維模式。
對於官僚,尤其是年輕官員而言,這是個非常重要,且極難培養的東西。
當某一突發事件發生時,官員的第一反應,往往能最大程度體現出這個官員的成色。
好比某年秋天,某地糧價鼎沸;
若是此刻,那些個一臉心有餘悸,甚至有些幸災樂禍的考生,在彼時發生糧價波動的地方為官。
他們的第一反應大機率是:怎麼辦?
會不會被問責?
會不會保不住烏紗帽?
啊呀,我怎麼這麼倒黴,被分配到這麼個鬼地方……
這樣的思維認知下,接下來的一系列抽象操作,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人品好些的,或許能嘟嘟囔囔、罵罵咧咧的,動用一些粗暴甚至上不得檯面的手段,好歹把事兒給平了;
人品差些的,更是極有可能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總結出‘提出問題的人,比問題本身更好解決’這一概念的敗類。
這樣的官員,該要嗎?
劉榮的回答是:能要。
但不能重用。
最好,讓他們擔任‘少吏’,也就是部門副手;
而非‘長吏’,即具有決策權的部門負責人。
至於直接淘汰——正所謂:不聾不瞎,不配當家。
對於封建王朝而言,再差的官員,也比沒有好。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再混亂、再黑暗的秩序,也比完全沒有秩序的混沌要好。
所以這些人,劉榮也還是會酌情去用——當庸人、庸官去用。
反觀那些一臉憂國憂民,第一反應就是事件本身可能引發的影響,以及思考起事件應對辦法的‘極少數’;
還是同樣的例子,某地糧價鼎沸。
換作這些思維模式更成熟、更‘不利己’的傑出者為地方官,他們的第一反應是:糧價鼎沸?
那接下來,必定是餓殍遍地!
必須要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