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9章 大喜 (1 / 4)

這個因科舉的出現,而提前誕生在華夏文明的怪物是什麼?

汲黯稱之為:文官集團。

但如果讓劉榮來取名,劉榮必定會稱其為:文人士大夫官僚階級。

在華夏文明歷程當中,士大夫文官集團,與武將功臣集團的敵對、角力,可謂是貫穿五千年始終。

文官嫌武將粗鄙、不識大體;

武將嫌文人嘴炮、只說不做。

表面上,這是兩個不同群體對彼此的成見。

但實際上,這是兩個利益衝突群體,為了儘可能確保自己的利益,而對利益衝突方的攻訐。

——封建政權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無比的蛋糕。

理論上,天子吃最美味、最大的那一塊,元勳功臣緊隨其後;

剩下的部分,則都要爭。

武將爭,文官爭,外戚爭;

爭到最後,蛋糕都爭完了,本屬於這些‘外人’的蛋糕沒得分了,他們就會去爭那些不屬於自己的部分。

比如開國元勳,必定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被新的功勳武將,以及文官外戚擠出權利決策層;

乃至於天子,都有可能被這些外人當中的佼佼者——如丞相、太尉,又或是外戚大將軍,分走本該由天子獨享的蛋糕。

後世人常說:文官武將,是所有封建王朝的兩條腿,缺了任何一條都要跛。

好比武強文弱的大秦,窮兵黷武,橫徵暴斂,終二世而亡;

又好比文盛武衰的弱宋——千古絕句說外蠻,萬萬庫銀作歲幣,空守半壁江山。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整個華夏封建史,似乎就只有文、武這兩個對立面;

至於皇帝,則是在利用這兩個互相對立的群體的同時,還要憑藉微妙的帝王之術,來尋求二者之間的相對平衡。

但事實上,華夏曆史上下五千年,政權內部的紛爭種種,都不外乎‘爭權奪利’四個字,也就是分蛋糕。

蛋糕分的好,大家都滿意,那自然是君臣相得、文武相得益彰——君賢臣明,文能武強,外戚也能溫潤如玉;

反之,某一方對分到的蛋糕不滿意,就會盯上某個看上去不夠強大,至少不配分到那麼大蛋糕的群體,然後對其進行無下限攻訐;

為的,也不過是把對方分走的蛋糕,給劃拉到自己的碗裡。

比如天子,對分到的蛋糕,也就是自己手裡的權利不滿意,便會本能的集權;

而天子集權,自然會導致外朝權柄被奪走。

於是,朝堂內外說天子‘不務正業’,天子說滿朝亂臣賊子根本不懂忠君奉上。

又比如文官,覺得武將風頭太盛、外戚受寵過度,顯得自己很呆很沒用,便會本能的對其進行打壓。

被打壓者又不可能束手就擒;

於是,文官們說武將功高蓋主,居心叵測,說外戚把持朝政,禍亂朝綱。

反過來,武將說文官百無一用,外戚則說文官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除此之外——除天子、文臣、武將、外戚等幾方之外,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會出現其他的利益群體。

比如宦官,又或是軍閥之類。

但在絕大多數時間裡,華夏封建政權的牌桌上,都是這四方在角力。

尤其是在外戚逐漸被擠出牌桌之後,更是隻剩下君、文、武三方。

——皇帝需要文官治國、武將打仗;

文官、武將,則需要透過‘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比如加官進爵、升官發財、名垂青史、福佑子孫之類。

雙方對彼此有需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