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93章 歷史教訓 (1 / 4)

這當然不行。

於是,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掃雷戰士:鄧通。

具體的做法不算複雜:既然你搞劣幣,那我也搞劣幣。

一樣的成本,一樣的成色,沒道理你的錢有人收,我的錢就沒人收。

靠著這一手‘劣幣與劣幣瓜分市場’,鄧通最終得以促成‘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局面。

至於說這件事,先帝為什麼非要推出鄧通這麼個排雷戰士來做,而非少府內帑下場?

答案很簡單:鑄劣幣這事兒,不能由國家機構來幹。

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三銖鉛製莢錢’的‘珠玉在前’,倘若漢家再發生一次官方鑄劣幣的惡劣事件,恐怕終漢一朝,天下百姓都不會再使用錢幣了。

甚至於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都會因此而遭受巨大的衝擊。

官方不能鑄劣幣,可吳王劉濞的劣幣,又根本無法被良幣驅逐出市場;

怎麼辦呢?

——用魔法打敗魔法,用劣幣對抗劣幣。

至於官方不能鑄劣幣,則被太宗皇帝以一個‘寵臣’作為棋子,輕而易舉的化解。

於是,鄧通這個‘看似是私企,實則遠甚於國企’的力量,成為了太宗皇帝破局的關鍵。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說:鄧通可真垃圾;

背靠天子支援,可謂是有官方在背後撐腰,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吳王劉濞鬥了個旗鼓相當,搞出個‘天下銅錢,半鄧半吳’的結果。

這分明就是無能!

但實際上,要不是有鄧通這一手用魔法打敗魔法,彼時的錢幣市場,只會被吳王劉濞徹底壟斷。

眾所周知:任何生意,只要是沾上‘壟斷’二字,那就不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生意了。

尤其還是貨幣壟斷,更是與市場定價權、貨幣發行權,乃至於整個天下的商業環境直接掛鉤!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鄧通此人,就算達不到‘國之功臣’的高度,也起碼是於國有功的。

明白了這些,再看鄧通最終的結局,也就沒人會覺得先帝老爺子,真是個心胸狹隘到極端的人了。

——鄧通於國有功不假,可過去這些年,流通於天下的劣質四銖錢,有一半都出自於鄧通之手,也同樣是不爭的事實。

從國家層面上來講,鄧通鑄劣幣,自然是有功;

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官方不能鑄劣幣;

同樣的道理——任何鑄劣幣的人,官方都應該堅決抵制。

所以,吳楚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吳王劉濞最終被認定的罪名,便有一條‘私鑄劣幣,擾亂天下幣制,以權謀私,荼毒天下蒼生黎庶’。

這條罪名,甚至比起兵謀反都還要更重、還要更該死!

既然吳王劉濞——身為宗親的劉濞,都尚且因為這一條罪名而‘罪無可恕’,自更別提作為外人、倖臣的鄧通了。

這,才是先帝老爺子把鄧通活活餓死,且毫不心軟的真正原因。

——先帝‘公報私仇’,秋後算賬,不過是表象;

鄧通‘罪不容恕’真正的原因,是鄧通鑄劣錢十數年一事,漢家、朝堂中央,乃至於漢天子,需要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