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79章 洗牌 (1 / 3)

送走劉舍之後,劉榮第一時間便來到了側殿。

在側殿的地上,是一張張棉被大小的巨大紙張,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字樣。

而這些字樣上的內容,隨便流傳出去幾個字,便足以在整個朝堂內外,都引發一場劇烈的政治地震!

——劉舍,猜錯了。

劉榮要動的,從來不是九卿當中的某一個位置,好給未來的主爵都尉騰位置;

劉榮真正要做的,是對漢家整個三公九卿制,都來一場大範圍的校正、調整。

比如:名義上是‘三公’,實際上卻只常設丞相、御史大夫的三公一級,劉榮打算將太尉,從三公之列踢出去。

按照劉榮的設想,漢家日後的三公,將會是丞相、御史大夫;

以及:御史中丞!

事實上,漢家現有的政治體制,即便是在後世的新時代,也能找到對應的參照。

——丞相作為百官之首,理論上需要輔佐天子治理天下,但實際上,漢室幾乎所有事物,都是由丞相府領銜,去進行具體的操作。

在後世新時代,也有這麼一個位置,叫國務園(遮蔽詞)。

而御史大夫,號‘亞相’,理論職責是輔佐丞相處理政務,同時還要監察百官,負責官員稽核、排程。

可實際上,御史大夫這個位置存在的唯一意義,是制衡丞相。

制衡的方式,也恰恰是那句看似四平八穩的:輔佐丞相。

既然要輔佐,那就肯定要插手相府政務;

插手具體事務,自然就會分走部分針對性的權利。

至於御史大夫‘監察百官,稽核官員’的職責,則是由御史大夫屬衙真正的掌舵人:御史中丞去負責。

而御史中丞,便大概對應後世的紀律檢查部門,以及人事組織部門。

在劉榮看來,漢家在過去,以御史大夫本人鉗制丞相,又讓下面的御史中丞去發揮紀律檢查效能,實際上是將兩個職責完全不同的部門,給硬糅在了一起。

說是御史大夫掌握御史屬衙,但在實際的運作中,御史大夫本人幾乎不過問御史大夫屬衙的任何事物。

幾乎所有有關紀律檢查、官員排程的問題,都是下面的御史中丞去操作。

至於這麼做的原因,劉榮也大概能明白。

——丞相的權柄,來自於對整個天下的治理權;

要想鉗制這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物,那對立面的御史大夫,也同樣要有足夠分量的權柄,才能具備鉗制丞相的話語權。

在過去,這個支撐御史大夫與丞相分庭抗禮、互相制衡的權柄,便是監察百官,以及人事排程、任免之權。

是;

你丞相很牛逼;

天底下的事兒,就沒有你插不上手的;

可我手裡的官員審查、人事調任的權利,卻是你領銜的外朝之命脈!

你要是不把我當回事兒,那我隨便動動手指頭,就能輕易動搖你的官僚系統。

說白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御史大夫想壞你丞相的事兒,那純粹就是便宜之內!

這樣的做法不可謂不高明。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鬧成了本該支撐御史大夫擁有話語權的權柄,反而為御史中丞所掌控。

這顯然不合理,也不正常。

所以,劉榮打算以丞相、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三者,為漢家的新三公。

其中,丞相職權基本不變,還是發揮國務園的效能;

但原本屬於相府的關鍵權利:國庫,卻會被御史大夫間接掌控。

——相府國庫的每一筆支出,都需要透過御史大夫的稽核!

如此一來,失去國庫財權的丞相,等於是被削弱了一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