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關東異姓諸侯之亂此起彼伏,平叛軍隊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為了湊出這筆平叛軍費,太祖劉邦不得已,發行了令後人為之不齒的‘漢半兩’。
何謂漢半兩?
和秦半兩一樣,在字面上寫有‘半兩’字樣;
重量卻只有秦半兩四分之一,即三銖,且含銅量約等於零,通體散發著鉛銀色光芒的銅錢。
與其說是‘漢半兩銅錢’,倒不如說,是漢三銖鉛錢。
也被坊間百姓稱之為:莢錢——像榆莢一樣輕薄的劣質錢。
太祖劉邦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
一枚秦半兩,重量真的有半兩,即十二銖;
而一枚‘漢半兩’,重量卻只有三銖。
也就是說,哪怕不改變含銅量,單只是簡單的熔鍊,就可以把一枚秦半兩,熔鍊為四枚漢半兩。
更要命的是:秦半兩作為始皇嬴政‘統一度量衡’最耀眼的成績之一,其銅含量,高達驚人的七成以上!
這樣一來,這就是個再簡單不過的算術題了。
——一枚秦半兩,含銅七成,可得四枚同樣含銅七成的漢半兩;
若是把含銅量壓到三成、兩成——甚至一成都不到……
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鑄幣運動,在整個漢室天下拉開帷幕。
每個人都在熔鑄銅錢!
只需要把一枚秦半兩熔鍊,所得之銅加上一堆廉價無用的鉛,就能得到數十上百枚‘漢半兩’!
百倍暴利!
尤其太祖劉邦專門頒詔規定:秦半兩和漢半兩,同樣面值‘半兩’,即購買力一致!
於是,漢室天下的貨幣總量,幾乎是一夜之間翻了一百倍!
自然而言,也引發了遍及整個漢室天下的、上百倍,乃至數百倍的通貨膨脹。
——原本百錢以內的糧食價格,直接暴漲到了八千錢每石!
而在這個過程中,唯獨太祖劉邦憑藉先發優勢,將漢室僅有的些許錢糧‘變’成了百倍面值,並順利湊出了平定異姓諸侯叛亂的軍費。
只是這種殺局取卵的舉動,為漢室——為華夏之後數十年的經濟、社會秩序,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嚴重損害。
後來,孝惠皇帝即位,又是前、後少帝先後即位,也就是呂太后時期。
作為那十五年,漢室社稷的實際掌控者,呂太后為了收拾丈夫劉邦留下的爛攤子,進行了一系列補救措施。
第一步:廢太祖漢半兩,即三銖豆莢錢,改行八銖錢。
第二步:禁民私鑄錢,將鑄幣錢收回中央。
這兩步舉措,明顯改善了被劉邦的三銖莢錢所破壞的社會經濟秩序。
——八銖錢,雖然重量仍舊只有秦半兩的三分之二,但總好過只有秦半兩四分之一重的三銖莢錢;
再加上含銅量還行——雖比不上秦半兩的七成,但也有個四五成,能看出來銅錢的顏色。
兩相對比之下,民間也就捏著鼻子認了下來。